学吉他无从下手?萌新夺命十问为你答疑解惑~(下)

/ 阅读:1569
作者: 东陌_JOE

先前为大家带来了,萌新常见的吉他学习问题总结(上一期)。本期继续为大家呈现十个常见问题的后五个:


第六问

 

萌新:“大佬你乐理一定很好吧!我吉他弹不好就是因为乐理学不明白。。。”

大佬:“放轻松点,乐理只是工具。。。”

「学乐器」真的要会乐理吗?我个人认为答案是 NO 。

因为如果你只是照着谱子去演奏,做一个无情的打谱机器的话,我认为不需要乐理,你也能学会一门乐器(指技法),也能获得对音乐的感觉和审美。

然而要是「学音乐」,我认为必须要会乐理。而我们学吉他,尤其是电吉他,通常大家都是奔着能够自己创作或者即兴的目标努力的

这样学吉他就是在学音乐

乐理是能够加深我们对音乐理解的工具,也是让我们表达音乐更高效的理论基础,对于学乐器来说是可以提升效率的。 

不过如果再深入问下去,创作音乐一定需要精通乐理吗?我认为答案是 NO。

如果你太拘泥于乐理,会迷失创作的意义。创作本身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不要忽略声音的本质,有时候音色就能给你带来灵感,听歌就能潜移默化的让你对音乐逻辑有所理解。

创作就是在表达而已

没有标准答案 

这里文科生或许可以拿满分,但是理科出身的人很容易就陷入到了没有乐理就不会创作的死亡问答里面,总是想从乐理里面找答案。会乐理固然很好,作为工具他能让你很快的理解音乐的形式和构成,但是取代不了你的灵感。我们应该在尝试创作的同时,不断地积累丰富我们的乐理,这样一来我们也会对乐理更加深刻。

音乐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和声音对话,和声音互动交流的过程。多去向她提问题,那么她也会给你相应的答案。

现在很多的设备,比如 Native Instrument 的 m32 、Komplete 系列键盘什么的都自带 Scale Mode、Chord Mode,即使你对乐理不熟悉,科技的力量也可以让你更快的找到自己想要的音阶或和弦。但是乐理底子好,绝对会事半功倍。

 

第七问

 

(萌新正在排练,有位大佬旁观)

萌新:“大佬,您觉得我这个吉他音色怎么样?”

大佬:“整体挺不错的,就是主歌部分音色有些突出,我觉得可以少强调点;副歌部分很炸,起伏挺大的,我喜欢。”

萌新:“哦,好的。这样行吗?”(顺手拧小了箱头上的 GAIN)

大佬:“其实你还有更好的办法。。。”



这是一个萌新常会犯错的地方,在调好了音色之后,我们不要轻易地动箱头上的参数。但这还不是关键,关键问题是很多的萌新不会善用你们吉他面板上面的拾音器档位、音量音色旋钮。

吉他拾音器档位,音量旋钮,这些东西都可以帮你轻松控制音色和音量,应该好好的善用他们的功能,尤其是演出的时候会非常方便,也会让你的演奏更具表现力。甚至改变右手的弹奏位置都会对吉他的音色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不同的琴型控制系统都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朋友们可以花时间去研究一下。

 

第八问

 

萌新:“大佬,我扒谱怎么老是听不出来吉他怎么弹的啊?”

大佬:“啊?多练练听音啊~音程和弦能听出来吧?”


萌新:“我用手机软件练习过,还可以,但是歌曲里面怎么编的听不出来。”

大佬:“你用什么设备听的?”

萌新:“手机外放。”

大佬:“我好像懂了。。。”

 

大部分人扒谱的时候都会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吧,感觉吉他音色全部混在一起听不出来,但是这时候真的千万不要先怀疑自己的能力,先怀疑一下自己的设备吧。。。

用手机外放扒谱的,100块耳塞扒谱的朋友们,确实在扒谱上会很头痛,因为你们根本没有听到完整的音乐。

完整的音乐还需要良好的声场体验,比如说一首歌你可能会听到两把吉他的声音,通常这两把吉他会有左右之分。用一对监听音箱或者质量稍微好一些的监听耳机就可以轻松把两个不同的吉他“拆”开。否则你听到到两把吉他的声音会叠在一起难以分辨。

同样在扒其他器乐,鼓贝斯或者弦乐的时候,也请尽量用专业的监听设备来进行扒谱,否则你很难听出歌曲里面的“门道”。

虽然这些设备会比较昂贵,但是能让你对编曲结构、混音技巧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培养正确的音色审美和听音观念,为你的创作和乐器学习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九问

 

大佬:“你在干嘛?”

萌新:“我在练琴。”

大佬:“你抱着琴发呆半天了,真的在练琴吗?”

萌新:“是的,我还在想今天是要练曲子。。。还是练基本功”

 

这其实不是一个属于萌新的问题,如果真的是什么都不会的小白,它可以练的东西很多。但是对于那些刚刚对吉他有些理解的萌新来说,我今天该练什么?确实会让人犯选择困难症。

但练琴还是需要有针对性的。也就是说你专注于吉他的哪个方面?是需要创作还是演出?如果是要演出的话,是专注于演奏旋律还是在乐队担任吉他手弹伴奏?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当然如果你说我全都要,其实也没有关系,但建议集中精力逐一攻破,再触类旁通最好,否则同时进行、一把抓效率会很低。平时练琴的时候也不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练习基本功上面:

多练练曲子或者乐句

多熟悉指板

多听歌自己扒扒谱

这三件事也不用分开,可以放在一起练习,举个例子:练曲子和乐句的时候不要过度依赖曲谱,也可以自己先默念一下指板,再用耳朵先自己扒扒谱,搞明白和弦进行和自己弹的音阶,多用脑去进行思考练习,进步会飞速~

 

 

第十问

 

萌新:“我需要练几年才能弹下来xxxx的xxxx?”

大佬:“这个还要看你自己。。。”

 

「要花多少时间?」是一个理性人在开始做一件事情时考虑最多的,但其实对于练琴这事来说,时间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你如果是真的喜欢吉他的话,你在吉他上付出时间也会感觉很充实。

至于要花多少时间这种问题,毕竟别人替代不了你,每个人学吉他的初衷也不一样,即使给你一个时间作为参考意义也不大。

我能想象的到,会问这种问题的朋友,都已经是决定踏实下来好好练琴了,只不过他们想知道大佬花了多少时间,自己应该花多少时间,或者说想知道自己还需要坚持多久,好让自己安心。

就像你去跑步,在累的不行的时候有人告诉你还剩 200 米,你可能就会选择全力冲刺;告诉你还剩 1000 米,你也会继续坚持下去,但是会放缓速度,慢慢到达终点;但当有人告诉你还不知道有多远,总之还很远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想到要放弃。

但是“很远”究竟是多远?它有可能就是下一个 10 米,也可能是下一个 1000 米,即使不知道终点到底有多远,但是如果选择冲刺的话,一定会更快的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只不过我们生来就喜欢保存实力,所以总是喜欢参考客观因素来给自己制定所谓的“计划”。

总之,关于吉他技术能达到什么样的造诣,全力以付就好,你也不用拼命去练琴,热情是要慢慢释放的。准确地说关于时间问题,有的人两个月花心思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升;有的人弹琴十年,因为一直没有深入下功夫,技术还是一如既往。

练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花多少时间不如多下功夫

全力以赴也要劲用对地

我记得前些年有一部特别火的电影,叫《绿皮书》。主角是一名意大利移民,在片头他也说了一句非常意式的谚语:“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你做什么,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

第十问作为总结,也想告诉各位还在迷茫的萌新们,弹吉他的时候,百分百享受过程就好了。只要你足够投入、专注,自然水到渠成~关于吉他还有什么想更深入了解的问题可以留言,我在今后的文章里将更深入的给大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