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烧评测室【音箱音质】分类打分系统

/ 阅读:80476
作者: 飞飞

假设你没吃过榴莲,我现在要给你描述榴莲的“口感”,那...无论我内心多么真诚、图片拍得多么好看、口头吹得多么牛逼,文字写得多么感人...

你可能吃第一口就吐了

描述“听感”也是如此,

文笔烂免谈,文笔好也不一定可参考,作者还要爱音乐、玩乐器、懂电子... 即使都懂,还有丰富评测经验(例如小编),那反而很危险——我有能力忽悠大家、也可以“误杀”一个产品。

因此叉烧评测室一直在研究:

怎样量化听感、限制自己

 

2011年叉烧网开始全职运营,2013年评测从纯吹牛逼改为打分制,2014年开始加入频响测试,2015年为不同的产品制定了不同的打分体系,2016年优化了手机端样式...

2017年,我们还想再改进一下。


之前只有整体打分,音质只是一部分

现在我们希望“音质”也能量化

没有欧美的模式参考,只好自己摸索

不考虑外观、技能、价格,只谈声音

我们尝试把音质“大卸八块”,

以后的评测可能会多一张图:

 

 

这里谈的是“特点”,不是优/缺点

特点可能是优点,也是缺点

(有人觉得榴莲好吃,有人想吐)

 

下面我们解释下每一点:

 

——— 频率响应 ———

人称“频响”,是 HIFI 和“监听”的主要区别,监听追求平直的频响和真实的声音;而 HIFI 追求声音的漂亮,就像美图秀秀。真实和漂亮无关高下,只是不同的需要,但随着播放平台陆续切换至电脑或手机、软/硬件开始结合,现在 HIFI 开始越来越平直,更像监听,这是因为:

“特色”这种事情可以交给软件

软件可以设置不同的声音风格(例如下图调成 HIFI 御用的“微笑曲线”),不用像硬件那样局限于一种口味,这时音箱/耳机最好准确一点,否则就像把 P 过的图片再 P 一次,调出来就乱套了。

我们的 2017 年标准暂且规定:

±1.5dB/-3dB 为 5 分、±3dB/-6dB 为 4 分、±6dB 为 3 分

 

——— 高频延伸 ———


“延伸多” 不是 “高频多”

即使延伸到 50kHz,高频听起来可能不多。人耳对高频的识别来自“听毛细胞”,这种细胞出生后就一直减少,导致人类对响度和高频的敏感度只降不增,30 岁基本听不到 16kHz,MP3 正是利用这一点缩减体积:把 16kHz 以上不敏感频率去掉(下图),而你听起来并不觉得有何影响。

如果你在乎“分数”,那延伸越高越好,如果你是实用主义,那 20kHz 以上没有实用意义(但厂商一定会大吹特吹),18kHz 足够大多数人使用,不过既然是评测,我们暂且规定:

20kHz 为 5 分、18kHz 为 4 分、16kHz 为 3 分

 

 

——— 中频靠前 ———

专门针对录音师,尤其流行乐录音

棚里至少有两对监听音箱,一对中场监听或主监听,用于演绎全频段;另一对是近场监听,用于“挑错”。在全频音箱上,中频容易被低频掩盖、被高频抢风头,而录音师每天工作几个小时,耳朵很疲惫,这时要是中频(尤其 1kHz 附近)突出一点,主要声部的人声和中频乐器便显得靠前、清晰,录音师干活也轻松一点。

典型代表是90年代的标准监听 YAMAHA“老白盆”(下图),不过新一代“挑错音箱” 也有变化:只衰减低频和高频,这样可以保持中频准确、又让中频更清晰,是更理想的方案。


注意中频靠前不适合普通人

它的声音会显得硬、干,音色也有轻微改变(泛音相对少了),如果家里或个人工作室只能有一对音箱,还是要考虑全频箱。所以这里得分不是越高越好,以老白盆为 5 分,4 分是“均衡靠前”,3 分是“均衡靠后”,2 分是“微笑曲线” ~ 

 

 

——— 泛音丰富 ———

张惠妹和刘欢同时唱 A5(880Hz),这时频率一样,即使他/她们音量也一样,你还是能分辨谁是刘欢、谁是张惠妹,因为两人的音色不同,音色取决于泛音,也叫谐波。

泛音是很细小的音量变化,频响图看不出来。泛音丰富时,各声部真实自然,如果泛音不足,会失去很多“颗粒感”,但普通人听起来可能更“圆润”。下图是笛子和小提琴的泛音,只统计到 8 次泛音,事实上泛音是无限的(只是越来越小),如果切除小提琴的二次以上泛音,听起来会像笛子,如果切除笛子的三次以上泛音,听起来会像合成器的正弦波。

厂商们无法用参数表现泛音,但有少数厂商会公布“泛音失真”,即“谐波失真”,但各厂商测量的标准不统一,例如用多少声压、多少距离、播放什么波形和频率来测都不公布,因此意义不大(Neumann KH 官方说的),还容易被一些厂商利用

 

 

——— 声场大小 ———

有一次盲听对比话放,在 NEVE、Avalon、API 和 Millennia 之间我一下听出了最后者,因为其他话放听起来都是“干音”,而 Millennia 居然录出了录音间的混响和空间大小。

泛音和声场都是一种细节,泛音是同时发生的细节,声场是时间先后的细节,在真实世界中,环境有无限的声音反射,让你判断音源距离、空间类型和大小。这些反射声音很小,无法通过频响反应,声卡可通过“信噪比”判断最小的有效声音信号,但音箱厂商最多公布功放的信噪比,整体无法测量,如果信噪比高、细节多,空间感便更真实。

有些顶级 HIFI 是“声场大”加上“微笑曲线(中频少)”,这样听起来歌手会很远;有些监听是“中频靠前”加上“声场大”,例如 Sceptre S8,这就很有意思,你会与歌手置身于同样的空间里... 我们这里把 EVE SC400 系列作为 5 分的标准。

 

 

——— 低频下潜 ———

高频是十字绣,低频是体力活

低音单元的振膜比高音头更沉、面积大(振动时空气阻力大),因此更“吃力”,需要更大的功放推力。现在音箱的下潜比几十年前深了很多,但少数厂家会特意减少一点下潜,把推力留给中频细节的表现,让双分频音箱的细节接近三分频音箱。还有一种方式是把“体力活”交给低音炮这些“苦力”,但导致了预算的增加...

声音的完整性 (下潜深) 、中频细节和价格三者不可兼得。在同价位里,下潜不一定越深越好,你可能要为下潜舍弃其他东西。下潜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断崖式衰减”,参数漂亮但听感突兀;另一种是平滑衰减,听感自然但参数看似下潜不深,不过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的标准是:

30Hz 为 5 分、30 ~ 40Hz 的给 4 分,40 ~ 50Hz 的给 3 分

 

 

——— 低频速度 ———

如果干不动体力活,可以做慢一点

也可以称为“瞬态”,比起高频和中频,低频的响应没那么快,频率越低、响应越慢。假设一个音箱能下潜到 20Hz,在最好的情况下,延迟会是下图这样(纵轴是时间),18Hz 的延迟高达 55ms。这要发生在中频,你马上能听出来,但低频却可以接受。

速度用频响图无法反应,慢一点测出来也是平的,当然也有其他参数进行考量,包括“相位响应”和“脉冲响应”,不过影响因素还很多,例如单元会给音头加一个“物理压缩器”,即使时间快但是削弱了音头的峰值,听起来会“软”,这里的判断主要还是来自经验。

 

 

——— 低频厚度 ———

干不动体力活,又要保证速度,那只能做糙一点

低频占据我们八点分类的三点,因为低频确实难做,ME Geithain 官网写过:我们的监听只有下潜不同,音色没有区别——光是下潜不同就能造成 ME 从 2 万到 12 万的价差。

“厚度”还有说法是“抱团感”,如果听过低音炮,会发现即使量不多、下潜不变,但鼓声明显的不一样。即使全频箱做成三分频来减少低音负担,质感与低音炮仍有区别,三分频箱的低音单元通常用薄振膜、低阻尼胶圈的“大号中音单元”,是个很高的瘦子(虽然速度快),而低音炮会用涂料式厚振膜和大阻尼胶圈,是个大胖子...

同样是胖子,也有区别,入门级低音炮就像孙悦,速度慢,低频松软(但很多人觉得这种低音很舒服),而顶级炮有先进的振膜和超大功放,就像奥尼尔,又快又扎实。这里我们以真力“蜗牛”低音炮的质感作为 5 分的标准。

 

 

——— Q&A ———

大家在回复中提到较多的问题,我都会加到这里

 

0、打分参考价位和尺寸吗?
叉烧评测的整体《音质篇》参考价位,但《音质分类》不参考,因为分类并不是用于衡量好坏,而是给你判断声音特点的,例如 3 寸桌面监听就是下潜不到 50Hz,甚至不到 80Hz,那它在下潜项目中就可能拿到 1 分。

 

1、为何不将 “高频多少” 或 “低频多少” 进行衡量?
准确只有一种,不准确有很多种。假设中/高/低三种频率分别有“偏多/准确/偏少”三种状态,根据中学【排列组合】的知识——这就有 27 种可能性,写不下啊!!我们只选了一种:中频偏多(靠前)来衡量,这是对录音师非常有用的指标。

 

2、感觉分类还不够细致?
我们开始规划了 6 点分类,后来扩展到 9 点,又删减到 8 点(原来“声场”还分“声场大小”和“声场远近”),而且“下潜”也可以分一个“下潜平滑度”出来,分类难以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只能抓主要的,我们会根据日后大家的反馈不断调整。

 

3、频响、下潜、延伸都有可量化的数值,其他点都没有?
理论上所有的点都应该能被量化成数值,但目前行业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平直、延伸都到 20kHz、下潜都能到 30Hz 的音箱,听起来还会不一样,质感、细节、靠前和声场在行业里都没有量化数值的标准,只能靠我们的经验来判断。

 

4、音箱的分类判断对耳机也适用吗?
类目适用,但每一点的标准都不同,但最关键的是,比起音箱测量的标准校准系统,目前耳机行业并没有统一标准,请看文章《耳机评测之谜:我们可能测了一个假的频响》

 

关于音箱的一些“毒鸡汤”:

• 《专业评测为何不写“主观曲目试听”?》

• 《消失的“德味”》

《dB、dBFS、dBV、dBu...都是啥啊..》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一次吐血的音箱检修》

《高音有多“高”》

《高音头底噪之谜》

《你为何无法忍受这个声音》

  • 把以前测的都再测一遍嘛???哈哈哈哈
    gtgt 评论道
  • 和烧友讲听感确实是挺难的一件事。。根本不知道两个人在不在一个坐标上。 而烧友随性发挥的听感评测在我看来基本就是:"这个桌子比我理想中的宽了3米,长了2米,求桌子体积“
    houyuzhou 评论道
  • @gtgt 音箱写完通常都还了...
    飞飞 评论道
  • 叉烧评测真是辛苦,但是这样的成绩是卓有成效的;至少在指导我们选择自己心仪音箱的时候能够有个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谢谢了
    viggurat 评论道
  • 国人缺乏的就是这种认真劲儿,反智倾向比较普遍。
    iori97 评论道
  • 至少开拓标准这件事,就是很牛的,期待~~~
    nannanpa 评论道
  • 真是很辛苦的事儿。
    亚明 评论道
  • 呃...为啥大家会觉得辛苦...我就爱琢磨这事...
    飞飞 评论道
  • 飞哥,声场评测能不能再细致一点,比如整体靠前靠后;纵深深度,宽度这些。
    冒牌柯南 评论道
  • 大赞这个音质分类判断!
    冒牌柯南 评论道
  • 回楼下,“整体靠前”我还没遇到过...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胶圈紧、细节少(无法表现声场细节);二是频率要很平,但凡有一点突出都会显得其他频段靠后。例如 Sceptre S8 的中频靠前但 8寸纸盆的低频比较模糊,因此低频不前;最近写的 APS Coax 又过早衰减,导致只有中频靠前,如果真有这么奇葩的要求,可以考虑 Coax + 真力 7050...
    飞飞 评论道
  • 反过来考虑,“整体靠后”我好像也没见过...有这种需求的可以“脚动变焦”...
    飞飞 评论道
  • 想问下飞飞老师eve sc205的声场大小是剧院还是户外级别的呢?
    Kosmos 评论道
  • SC200 系列和 SC400 的声场还差一级,应该算剧院级
    飞飞 评论道
  • 200系列和400系列比,当然要差些。我倒是想知道205脱箱感和真力8030,丹拿compact比起来如何?估计除了卖箱子的对比过,没人会在同一个尺寸下买三个牌子来对比吧。
    iori97 评论道
  • sc200系列肯定是比400系列差一些的,但根据我听过的eve和真力对比来看,我想sc205在剧院级里和同级比应该是声场最大的~
    Kosmos 评论道
  • 上周在叉烧评测室对比试听了sc205和bm compact,声场sc205更好无疑
    火猫男 评论道
  • 我想买套音箱谁能帮我,我的电话是13409209218
    鑫世纪阳光家具城 评论道
  • 我想到个可能挺有参考意义的:录几个频率点的三角波(或者方波...)录音 根据“锐度”应该能一定程度上反应箱子的速度表现? 我之前试过分别用S8和T10录50HZ的三角波信号,后者听起来明显没那么有颗粒感(估计这就能反映箱子的速度)
    TG1989 评论道
    • 突然想到也不太科学,因为会受听者的回放设备影响。 改进下:截取几个纯频录音的波形放大图,看尖峰宽度
      TG1989 回复 TG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