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王再升级,试用 M-Audio BX5 D2
前言
在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后,M-Audio 一直试图转型,两年中推出了不少“顶级设备”,例如高端键盘 Axiom Pro(评测),还有 DSM 系列(评测)中端监听音箱,国内反应了了;而上一年,M-Audio 则试图进入新市场,推出有 Venom 合成器、Torq 2 数字DJ系统、GSR 小型扩声音箱,亦是了了。
从这种快速变更的产品研发策略来看,即使是我这个无名之辈,也略微感到 M-Audio 的紧张——在危机下大家都很紧张,一不小心就诺基亚了。但说实话“转型”很难,要改变大家对你的印象很不容易,即使快如 Apple,从 iPhone 推出到成为街机也花了4年。
今年它们的策略又变了,先是 MobilePre MKII,再到 Keystation Mini 32 ,再到现在的 BX D2 系列,还有下周会发布的新一代 Fast Track C系列,大家看到了——都是入门级产品,这才是 M-Audio 自己,在多次变身之后,能否继续演好自己非常重要,之前的 MobilePre 与 Mini 32 我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接下来的 BX D2 系列更加重要。
上一代 BX Deluxe 系列敢于在自己的前面板贴上“Best-Selling”,不假(在中国各个网站都号称“第一”、“最大”,但在美国如果明目张胆地虚假号称,要吃官司的),我手头有份数据,M-Audio 去年占据全美监听音箱销量的35%(KRK第二,25%左右,但 KRK 的利润排第一,30%左右),现在 D2,也就是 Deluxe 2,能否延续“全美监听销量王”的称号?
外观篇(得分:4/5)
与上一代 BX Deluxe 一样,D2 系列采用了双层封装,即使有些高端音箱也仅为单层封装。
从国外运过来,外包装被戳一个洞很常见,但得益于双层包装,我们看到内包装仅仅有个不明显的小坑而已。
OK,全新黑紫色包装,箱后有 M-Audio 总代理佳杰科技的防伪标识,区别于水货和假货。
(下图点击放大)
与上一代一样的监听指南与说明书, 但说明书升级成了油印纸(手感类似于《三联生活周刊》),这是我们第二次看到这种设计(学KRK了),有点看杂志的感觉。
(下图点击放大)
取出这位小朋友,体积与 YAMAHA HS50 差不多,4.7 公斤,中规中矩。
(下图点击放大)
全新前面板,这次低调了,没有像上一代那样直接给你贴个“Best Selling”的贴纸哈哈。另外就是一颗螺丝都没有了,不知道对声音有没有影响。
右下角没见过的“10”标记, 还附赠了两块细心的减震海绵贴纸,用于桌面摆放(建议别撕下来...以后还有位置变动的余地)
(下图点击放大)
技能篇(得分:4/5)
功能方面,D2 延续了之前 Deluxe 的优点,例如高音头波导凹板,区别都在细节和箱内,上一页我们看到前面板采用了折边设计,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衍射,这似乎成为近几年音箱设计的主流(正正方方的音箱越来越少了)。
上一代的背面版都是英文,现在我们看到了比较罕见的中文,语言根据国家而不同(在官方页面上,出口到美国的背面版都是英文),大厂的派头。现在中国出的山寨音箱全是英文,反而人家这些国外的“销量王”是中文的。
另外就是留意图中的“70W”,BX5 D2 采用了AB类放大,而被 M-Audio 视为最大对手的 KRK Rokit 5 是45W。
在其他看不到的地方,其实 BX D2 做了大量细节上的改进,虽然我们没有拆过其他的五寸音箱,但这对两千价位的小朋友做工的细致程度(不谈用料)并不比我们之前拆过的一些万元音箱差,例如双重保险设计、严密的布线、胶封插头...拆下来确实费了我们不少功夫...详情可以看我们前两天的拆解:http://www.exound.com/modules/tutorials/view.article.php?a52
采用屏蔽设计的高音头,一般来说高音头通上电将耳朵靠近听,都会听到“嘶”的底噪,我用评测室中的另外几只音箱对比,包括万元级的(不点名),BX5 D2 的底噪比它们都低。下一页我们还会细谈它的高音表现。
音质篇(得分:4/5)
我先把上一代 Bx5a Deluxe 评测的原话摘录一下:
- “低频偏少,5寸中也是偏少的”
- “中高频(可能10k~12kHz)有比较突出的小峰”
刚好我这几天找来了俄罗斯网站测试的 Bx5a Deluxe 的频响,与我们所听比较接近(虽然他们用了RMAA,但结果还是非常靠谱的,在消音室用 Earthwork M50 测试,这只话筒我们评测室垂涎很久了...)。
无论衰减还是提升,能听出来就说明声音不是很“自然”。但 Deluxe D2 声音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自然”。还是按照之前的方式分点谈谈:
- 频响: 平直了很多(因此频率的衔接也好了很多),升级后已经听不出来明显的波峰波谷(当然,5寸的低频一定是少点的),女声会更突出/靠前一点,但也突得比较自然(上一代的高频整体有平均5个dB的提升,这次可能是3dB以内);
- 泛音:由于高频凸起不明显,超高频就出来了,虽然三角铁和擦片听起来比较干,但也比较自然。
- 低音: 官方标注 D2 仅多下潜了 3Hz(从56Hz潜到53Hz),实际上这不是关键,如上图所示,关键是55Hz到75Hz那个小波谷没有了,因此低音自然了很多;虽然5寸低音一定是少的,但由于衰减的曲线比较缓,偏少的低音听起来也比较自然,量感方面也有明显改善,衰减点大概在80Hz(上一代从图中看出是100Hz),我可以收回上次说的话了。 但与所有导向孔后置的音箱一样(例如丹拿BM5A MKII),超低音来得慢些,建议大家离墙一米。
- 瞬态:由于整体是传统监听的风格,声音比较干、紧,“贴皮感”可以,喷音与鼓皮明显;
- 声场: 比较近,中高频的左右定位非常准确(高音头的体质与前级都不错);
- 功放: A/B类放大比较稳定,Headroom 较大,音量大时没有明显的“压扁”现象;另外磁屏蔽高音头失真非常低,对于入门级音箱,有些歌曲在高潮全部乐器出来时高音是糊的,大家可以试试张惠妹《相爱后动物感伤》,高潮失真吉他出来后很多音箱听不到木琴扫弦,但 BX5 D2 上清清楚楚。
选购篇(得分:4/5)
从外观来看,BX5 D2 的改动并不大,单元也还是那两个单元,改动的全是细节:更精致的说明书、中文背面板、折边前面版、海绵垫、以及电路的设计与做工(据说是用了DSM系列的一些电子元件),让这两个入门级单元能发挥更多的潜力。
关键还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声音的调试。没有上一代那么夸张,高频收敛了,低音更加稳重,频响曲线相对平直,声音非常自然,而整体风格能维持传统监听的干、紧、近(非常标准的监听味儿),可以说调试得非常老练,我想这一方面是 Avid 整合后有前 Digidesign 工程师介入 M-Audio 研发,另一方面是积累了一点高端音箱(悲催的DSM)的设计经验,总之比较难得。价格则维持在399美金(官方报价)不变,那我认为完全没有买老一代 Deluxe 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