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id 加持的 Symphony I/O MKII
2008 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先遭殃的是恐龙级企业,例如“行业标准” Avid 公司,陆续开始了连续 5次的裁员,有些人去了 UA,于是 UA 近年包揽了 DSP 音频的新闻;有些人去了 Line6,于是 Line6 的新品血洗吉他市场;有不少人去了 PreSonus,它成为了现在入门级专业音频最炙手可热的品牌;还有个没人要的决定去做网站,于是有了叉烧网...
而有一小撮人去了 Apogee,他们成功地...将老团队赶到了 Antelope,并让 Antelope 成为了行业的新巨头(呃...万万没想到...),这伙人促成了 Avid 和 Apogee 史上首次“双 A 合璧”——Avid Duet/Quartet,然后是完全颠覆 Apogee 设计风格的 Ensemble,不过,新款的旗舰也许才是双 A 合璧的最最重头戏:
Symphony I/O MKII
每次 Avid 旗舰 AD/DA 都与 Apogee 旗舰前后脚推出,但这次并没有(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新团队主导的 Symphony I/O 完全不像上一代那样简洁时尚,而像 Avid 一样冷峻硬朗,我们也通过评测看一下它到底——
是 Symphony I/O MKII,还是 Avid HD I/O MKII
先看看官方视频:
(所有图片点击放大,或鼠标右键选择“在新标签中打开图片”)
———— 硬件部分 ————
---
对比下 Symphony I/O 新旧两款的规格:
---
———— 软件部分 ————
民用圈只关心 D/A 数模转换的音质,不用关心 A/D 转换,而录音圈通常一视同仁,大部分专业声卡输入/输出规格一样,还有部分傲娇的厂商,它们更关心 A/D,例如以前的 Digidesign 192 I/O,输入动态有 120dB,输出才 118dB,输入规格略高于输出。
Apogee 代表另一部分专业厂商的态度,在老款 Symphony I/O 中表现到了极致——输出动态(129dB)远高于输入(120dB)。在同级设备价格相近的情况下,厂商的偏好能给用户很明显的选择指导:到底成本花在了输入、还是花在了输出。因此 Apogee 也笼络了不少 HiFi 用户,但现在 Apogee 的天平倾斜程度没这么大了——
将成本从输出挪了一点到输入
122dB 输入的规格比之前高出 2dB,与 Avid HD I/O(PCM4220)平起平坐,这个输入是目前录音行业的最高水准,为了这一点,Apogee 牺牲了一点输出,在使用同一块 DAC 的情况下,输出动态从 129dB 降到了 126dB,这个数据依然很有意义:
以前 Symphony I/O 能做最顶尖的输出,HD I/O 能做最顶尖的输入,现在 Symphony I/O 也能做顶尖的输入,输出还比 125dB 的 HD I/O 高一点。
如果你还惦记 HD I/O 与 Pro Tools HD 的同厂兼容性——Symphony I/O 甚至可以在 Pro Tools 里面模拟成 HD I/O,毕竟它的背后就是当年 HD I/O 的设计团队。
从1991年的 DA-1000 开始,Apogee 一直是 HiFi 圈中“专业派”的御用品牌,2003年的 Mini-DAC 甚至被国内 HiFi 圈称为“三小强”之一。不过这次 Symphony I/O 的升级可能会让他们看不懂——怎么长这样了?怎么输出参数还下降了一点?
但对于专业圈,Symphony I/O MKII 的意义重大——完灭 Avid HD I/O。从输入音质、从输出音质、从便利性(三种电脑接口)、从兼容性(可模拟 HD I/O)、从操作的人性化(高清触摸屏)上,Avid 已经没有任何优势,总之一句话:
持续近20年的“双A争霸”已经落幕
Avid 今年开始第五次大裁员,而且主要裁音频部门,这样音频部门可能还剩不到100人,我觉得它们会将重点放在更高利润的软件、控制台和 VENUE 扩声部门,加上 Avid 与 Apogee 现在眉来眼去(例如推出 Avid Duet/Quartet),HD I/O MKII 应该没戏了。
然而新一轮的竞争刚刚开始
正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说,在音质都很好的时代,“音质”可能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Focusrite、RME 和 MOTU 已经布局“网络音频接口”好几年,而同样有前 Avid 研发团队加持的 UA、和前 Apogee 团队加持的 Antelope 正在走另一条路——DSP 效果器,对于专业音乐人来说,120dB 以上动态可能从听觉上区别已不明显,但 DSP 效果器能给制作带来极大的便利,甚至可以去玩一下小型扩声赚点零花钱...
感觉新一轮的“3A 争霸”又要开始了:Apogee、Antelope、UA Apo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