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民谣的“大众之旅”

/ 阅读:633
作者: 兜兜

在夜晚的后海酒吧街,找个靠窗的位置,点一杯小酒,配着昏暗的灯光再听着舞台上配着吉他和弦唱起来的歌,暗自神伤。或者在夜晚关了灯的房间,戴上耳机45度角仰望天空,再配上一首安静的民谣旋律,想着你的某段经历,接着暗自神伤。

一直以来民谣都是小众的音乐流派。

说它小众,是因为它真的很小众。大多数民谣所出现的地方都是小酒馆或者音乐播放器里,大一点的舞台上,很少能看到民谣歌手的影子。为什么?

要解释这个问题,恐怕还是得从民谣这个名字说起,民谣单从字面上来讲就是民间流行的,赋予民族色彩的歌谣,顾名思义就是自娱自乐创造出来的东西。它技术含量不深不需要太专业的东西,一把吉他几个和弦就能编出一首歌来,而歌词一般来说都是民谣的精辟之处,配合着简单的旋律唱出自己想说的话,唱出内心深处最向往的东西。想唱什么就唱什么,而不是因为别人想听什么,才去唱什么。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直爽”,让歌词所描写的一切变得更有画面感,因为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所以自然会吸引一些深有感触,惺惺相惜的人,这便是小众的由来。

拿一首知名度较高的民谣《董小姐》来举个例子:

“董小姐,你熄灭了烟,说起从前。你说前半生就这样吧,还有明天。”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这让我感到绝望,董小姐。”
“跟我走吧,董小姐。燥起来吧,董小姐。”

我在听这首歌的时候,脑袋里就会自动构建一副画面,就像是我可能会经历的一样 : 鼓楼的夜晚,后海的边上,和一个刚刚熄灭了烟的董小姐。

这应该是民谣的一种小魔力,就好像我在跟你讲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很普通,通俗易懂,可你就是觉得似曾相识。而这种“故事”更适合存在于午夜的收音机里,更适合让人陪着“故事”进行一次精神上的小神游,跟着他们“故事”里唱的一起去飘泊,去孤寂,去淡泊名利。

就在6月27日,有一个民谣歌手站在了工体的舞台上。并且很成功的完成了他全国巡演的最后一站。他就是李志。没有华丽的舞台服装,没有特别的灯光音效,一把民谣吉他,配一个独特的嗓音,就吸引了万名观众来听他讲“故事”。这对向来小众的民谣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突破。

然而就在两个月之后,又有一个独立民谣乐队将要站在工体的舞台上。

上个月3号,京东众筹发布了一个项目 - 好妹妹工体万人演唱会。 而就在今天,众筹的进度成功到达了百分之百。截止我打百字的时刻,众筹资金已达到201万元。而好妹妹乐队也将成为首支通过众筹方式,在工体举办演唱会的民谣乐队。

短短三个月,三位民谣歌手登上万人体育场的舞台。这对民谣爱好者来说,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儿。好的小众最终会变为大众,大众接受的便不再是小众。可是归根结底,小众仍旧是大众的一部分。好听的不是这首民谣歌曲,而是这首歌曲。

附:好妹妹乐队众筹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