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旗舰“PRO”耳机对比

/ 阅读:2853
作者: 飞飞

DT 880 Pro、Pro 2900、QP450 Pro,它们的“姓”(厂牌)与“名”(型号)都不同,但它们拥有同样一个“氏”(领域)——PRO。比起 HiFi 耳机,PRO 耳机不多,而且499美刀差不多就到头,因为录音棚主要使用音箱来工作,耳机的重要性不如音箱,但棚里至少会有一副混音耳机,和N副歌手/乐手录音耳机。

百度一下,三副耳机的文章不少,有趣的是基本来自 IT 或家电网站,评测者可以在不懂乐器、编曲与基本制作的情况下,对专业设备发表长篇大论,摘录国内三大 IT 门户之一XX对 DT880 的评测:“結像立体、气氛浓厚、色彩极其丰富,起伏转折处活灵活现。声音非常有灵气,音质通透,层次分明,音像比例非常恰当,豪不拖泥帶水”——从专业角度看,没有一句有价值,监听最高目标是均衡、无染色、客观、自然,你来个“色彩极其丰富”、“气氛浓厚”,真是拜亚动力的高端黑...

专业设备的设计初衷都是战士,与音乐工作者并肩作战,现在被关在笼子里供人欣赏,一身武艺无法施展。“PRO”只是设备商的一个卖点或者噱头,与专业无关。因此,叉烧网希望尽可能还原这三幅 PRO 耳机的真实表现,希望我们的评价能与监听一样客观、“无染色”,给音乐工作者们准确的判断。 


(所有图片点击放大至 1280 x 960)

外观篇(QP450)★★★☆☆:我购买的第一只耳机,用了6年。来自 MB Quart,国内翻译居然是“德国歌德”,估计是译者把Q看成了G。于1962年创立,MB 的意思“Mikrofon Bau”(话筒机构),做话筒起家,然后涉足耳机,由于后来做汽车音响在美国非常成功,05年的时候品牌卖给了美国 MAXX,德国核心员工重新创立了一个品牌 German Maestro(德国大师)继续生产耳机。

有次在二炮门口小卖铺买特供烟:全白烟盒,无任何花纹,上面四个小字:特供熊猫。MB Quart 与这包特供烟一样,包装可称之为“简陋”,已被我弄丢了...打开就一个耳机,没有任何附件,花几十块钱买了个白牌耳机盒...随便一提,耳罩印的 Made in W.Germany(西德制造),第一次看敢这么写的...哥们看似低调,骨子里有深深的纳粹情结...

 

外观篇(DT880 Pro)★★★★:拜亚动力是大家熟悉的耳机,我们在 DT770 的评测中讲过,DT880 产自1981年,牛头比我还大,很少有耳机能历经30年市场检验,经典中的经典。拜亚的版本更新较快,每两三年就有新版本推出(除了外观,我们也不知道改动了什么..)包装简单实在,防震垫很厚,盒子很大,感觉携带有些不方便...

外观篇(PRO2900)★★★★★:Ultrasone 以专业耳机起家,目前主攻 HiFi,尚未在棚里见过 Ultrasone。总部其实就位于 MB Quart 旁边,半小时车程。作为1991年创立的新一代德系品牌,观念比“老人”要前卫很多,推广、产品设计与网站都做得非常好。包装应该说是豪装,盒子都有设计感,由于耳机可以扁平放置,盒子体积最小,但能容纳附赠的两条连接线、以及两个备用的耳罩垫,还附带了一张人头录音CD。

 

外观篇(TMA-1 Studio)★★★★★:评测快结束时,收到丹麦(德国旁边)AIAIAI 耳机,06年做街头耳机起家,不过欧系消费类厂商总有往专业圈走的本能(例如 Urbanears 也为 Marshall 开发耳机),TMA-1 虽没写“PRO”,但有个“Studio”,官方介绍是 DJ 工作室监听,价格刚好两千内,一并写了。

发烧友以为“专业耳机”都一样,其实专业也分好多种...例如以 SONY V6 为代表的“挑错耳机”,大部分人觉得“难听”,但适合挑错;二是以 HD600 为代表的“舒适监听”,适合长期佩戴,细节拿不准但反正没有混音师会用耳机做终混;三是近年崛起的 DJ 监听,欧美流行乐整体往电子、舞曲与说唱靠拢,现在欧美很多专辑会有两名制作人:传统制作人与“DJ Producer”。

TMA-1 Studio 是与众不同的,果然是消费类厂商起家,附赠一副不同设计的耳罩,一个便携袋,七国语言说明书(包括中文),同样是电话线连线,耳罩与连线都是密封袋包装。

 
  


 

技能篇(QP450)★★★☆☆:MB Quart 在汽车音响上拥有湿粉涂覆(WPC)的工艺,话筒拥有叫“蒸金振膜”的工艺,耳机上...产品页只说了“采用顶级耳机技术”,没了...完全是老一派德国人的风格,技术不告诉你,你爱买不买...看在“Handcrafted in Germany”的份上,给个3分,这是四副耳机中唯一的手工耳机。吐槽下它们的线材,“半电话线”设计,磨砂线材让人头痛,相当沾灰啊...而且不能用毛巾擦,一擦都是毛...

技能篇(DT880 Pro)★★★★:官方产品页的介绍与 MB Quart 差不多,内容很少,只能自己搜索。拜亚在上世纪30年代研发了全球第一只动圈耳机(维基百科),1981年,DT880 成为全球第一只采用静电技术的动圈耳机,最大一次升级是90年代换成金属桥架,这几年除了换壳,也推出了32欧低阻版。耳机采用半开放设计,隔一点音(录音棚并不是纯静音,还有电脑),也漏一点音。

 

技能篇(TMA-1 Studio)★★★★:作为 DJ 耳机,全封闭是必须的,考虑到现场的需要,TMA-1 Studio 采用全橡胶外观,各种摔没事,论耐操程度是本文第一。还采用了钛金属单元,单耳阻抗本文中最小——32欧,兼顾移动设备上的使用。

技能篇(PRO 2900)★★★★★:作为新一代德国代表,Ultrasone 更像美国厂商,最大亮点是 S-Logic 自然环绕声场技术,也是让 Pro 2900 成为我掏钱购买的第二幅耳机的理由,当年在展会听演示曲(人头录音),还真以为背后有玻璃杯碎了,这是唯一能在此价位做到“后背声场”的耳机(拜亚有环绕声耳机,很贵)下图可以看到,耳罩内部设计与其他耳机并不一样,里面其实只有一个单元(拆解忘了拍照),另外三个孔原理不明,但效果是有的。

Ultrasone 还有个技能是辐射屏蔽(就那层金属板),耳机和手机是离人体最近的电器,据TCO99的标准,200nT(NanoTeslas)辐射量为安全,但据市面60副耳机的统计来看,平均辐射超过1000nT,由于有MU(稀有金属)板的阻挡,Ultrasone 能做到 90nT。

 

整理下四个小强的官方规格。

厂商 MB Quart Beyerdynamic Ultrasone AIAIAI
型号 QP450 Pro DT880 Pro PRO 2900 TMA-1 Studio
制式 全封闭
用起来像半开放..
半开放 半开放 全封闭
频率响应 14 - 24000 Hz 5 - 35000 Hz 6 - 42000 Hz 20 - 20000 Hz
单耳阻抗 300欧 250欧/有32欧版 40欧 32欧
声压级 未公布 96dB 96dB 105dB
频率响应 60~28kHz(±3dB) 64~21kHz(±3dB) 60~50kHz 66~22kHz(±3dB)
眼镜兼容性 需要摘眼镜 无需摘眼镜 需要摘眼镜 需要摘眼镜
布料版无需摘眼镜
耳罩质地 柔软皮革 顶级鹅绒 普通毛绒 PU 海绵
备用耳罩

有同样一副 有不同的一副
可改变声学特性
线材制式

“半电话线”

电话线

直线/
电话线 (XLR)

电话线
线材拆卸 不可拆卸 不可拆卸 可拆卸 可拆卸
净重 240g 295g 295g 220g
辐射屏蔽 MU金属板屏蔽
产地 德国/手工 德国 台湾 中国
Amazon街价 349 USD 239 USD 549 USD 201 USD

 

舒适感(QP450)★★★★★:净重240g,耳压最小,而且采用“悬浮式”耳罩(有点像话筒的防震架),被誉为中端价位“最舒适耳机”。新款 QP450 采用了皮革耳罩(以前是鹅绒),根据我与其他朋友的情况来看,使用三年之后出现掉漆,不知道现在 GMP450 有无改进。后来买了个新耳罩(尺寸与拜亚动力一样,搜索 DT770/880 的耳罩即可),并不太理想,现在想换成 DT880 的原装耳罩,经测试可用。

桥架设计,弹性最松依然是 MB Quart,过来是内金属架的 DT880,最紧是 PRO2900。

  

舒适感(DT880 Pro)★★★★:耳压绝对不是越轻越好(下文说),DT880 Pro 的耳压适中略紧,关键是鹅绒非常好(才发现鹅绒还有高低档之分),佩戴还是很舒适的,之前戴大部分耳机我要摘眼镜,DT880 不用。

舒适感(PRO 2900)★★★★:比 DT880 Pro 更紧一点、尺寸略小,因此需要摘眼镜试听,但不戴眼镜时还算不错。耳罩的万向轴使耳机可以扁平放置,很省空间。

 

舒适感(TMA-1 Studio)★★★★:之前只见过皮革或者鹅绒/毛绒的耳罩,第一次见到专业耳机使用 PU 海绵,非常柔软,比毛绒耐脏,比皮革透气性好一点,出汗不易贴脸,佩戴舒服。值得一提是悬挂方式(下图),一个设计就集成了伸缩和悬挂,很有特点。附赠的备用耳罩并不是原装的 PU 海绵,而是皮革设计,可以改善一些声学特性,如下图官方数据,低频明显收缩3个dB,更加收敛。

  


 

音质篇(QP450)★★★★上文说耳压不是越轻越好,QP450 的问题在此,低频少,这并不是素质问题,用手压紧点低频便出来了(或者你脑袋大,耳压紧点)。官方将鹅绒耳罩升级为皮革耳罩,便是想控制好低频泄露,让耳机更加封闭,但作用并不明显,而且掉漆...

6年来试过一些 DIY(手工耳机容易拆解),例如耳罩内有两块厚海绵,去掉一块,低频可以明显增强(而且对其他频段影响不大),将那块取出来的厚海绵至于耳罩内,由于低频少显得突出的中高频刚好能被吸收一点,但增加了耳罩厚度,下回得找块高密度的薄海绵...但根本的办法还是增加耳压,得改桥架设计。

除了低频的问题,中频与高频非常出色,上文我们说过两种监听耳机,要么近,要么远,QP450可以做到同时又近又远,论清晰度、平滑/自然度、细节、定位...在专业耳机中,还没有发现比它出色的(森海HD800还没听)。

音质篇(DT880 Pro)★★★★:另两幅德国耳机都有明显的优点——以及明显的缺点,而 DT880 Pro 没有明显的缺点。各方面实力平均,外观/性能/音质/佩戴感/性价比平均,具体到音质的每一项表现也平均。这便是历史悠久的大厂商(拜亚和森海)与小众(MB Quart)和新锐(Ultrasone)厂商的区别。

如果你要选一对全频段都拿得准的耳机,DT880 Pro 非常均衡,基本没有太突出的频段。在 MB Quart 与 Ultrasone 表现不够满意的低频方面,DT880 Pro 的表现相当可靠,量感与速度都很满意。如果要说缺点的话,高频过于“不突出”,对比两者显得闷,没什么色彩。

音质篇(PRO 2900)★★★★:听到 Ultrasone 之后,我发现真有定位比 QP450 好的,QP450 在中间偏左、中间偏右的位置过度太快,PRO 2900 的声场衔接平滑,听人头录音时,一辆车从左到右开过你面前,用 QP450 听是不匀速的,但 PRO 2900 是均速的,不过 QP450 在纵深方面依然胜出。

吐槽:“人头录音”与“背后声场”是 Ultrasone 的独家秘笈,但99.99%的流行歌都不可能采用两种方式,意义并不大。

PRO 2900 的低频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大概在100~300Hz左右有3个dB提升,100Hz 以下超低频并不多。由于凸起很平滑,就变成了一种风格,低频的速度在四副耳机中最快,而且唯一能听到鼓皮声。但低频起来后掩盖了部分中频的表现,普通人难以发现它中频与高频还是很均衡的。

音质篇(TMA-1 Studio)★★★☆☆:其实我并不熟悉 DJ 器材,但我们评测过 DJ “标准”的 KRK 音箱,如果按照叉烧网“满分箱” VXT 的风格作为参考,TMA-1 Studio 更加夸张,改用备用耳罩之后收敛了一点,但声音还是与众不同。上文大家也看到它的夸张频响曲线,虽然我个人有点儿接受不了,但 TMA-1 是欧洲五家电音厂牌共同设计与调试的音色,你们口味也太重了...改天我找个 DJ 看能否接受。 

其他小强也提提:HD600 很好很舒服,声场过于远,这真的是监听耳机吗?听交响很合适;Shure 1840 好得不像是 Shure 出的,有点贵;AKG 701 没有明显缺点,印象不深,希望再仔细听听;YAMAHA MT220,可能烧友都没听过,上次找张亚东老师发现他在用,一听,不错,佩戴感一流,声音很轻松(作为混音还不够紧),估价3K~4k,淘宝一查才两千出头,非常超值,近年新出的监听耳机中最满意这只。

 

== 德系旗舰 PRO 耳机总评 ==  

小时候我们以为人只有两种:好人、坏人。长大后发现人还挺复杂的,有些人说某某好,有些人说某某坏;同一个大人物,有时人们歌颂他,有时人们嘲笑他,不信请看《新闻联播》。当然,通常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好人。

器材的判断如人的判断,如果你只会用“好”与“坏”来判断器材,那你还停留在小孩子的水准。世上没有不好的器材,器材好不好,取决于你有没有把它用好、有没有把它用到合适的地方。即使是中国的劣质山寨产品,只要放在合适的敌方,例如印度和非洲,需求依然巨大。

下面我们整体谈谈这几幅耳机的适用场合:

  • QP450 Pro:完美的挑错耳机,以前谈到挑错耳机,其实只能挑频率,通常无声场可言,QP450 你可以挑声场与混响这些很细的毛病;如果你要入手——这真的是一副脾气很大的耳机,难以侍候,请确保你有有足够的驾驭能力。

  • DT880 Pro:“没问题”的耳机,历经专业圈30年检验,经典就是经典,各方面表现均衡,无明显弱点,满足多种场合的监听需要。由于并不会比 DT770 贵很多,想玩“拜亚声”的朋友尽量一步到位上 880,出二手也不会掉价太多。

  • PRO 2900:个性的年轻耳机,低频略多的风格与无敌的声场与定位,使它尤其适合做影视音乐工作者的伴侣(电影正是需要准确的空间与偏多的低频),DJ 们与 HiFi 烧友也可以考虑(二手掉价幅度较大)。

  • TMA-1 Studio:相当耐操的 DJ 耳机,追求个性或者有现场演出需求的朋友可考虑。 
型号 QP450 Pro DT880 Pro PRO 2900 TMA-1 Studio
外观篇

★★★☆☆

★★★★ ★★★★★

★★★★★

技能篇 ★★★☆☆ ★★★★ ★★★★★ ★★★★
舒适感 ★★★★★ ★★★★

★★★★

★★★★

音质篇

★★★★
均衡 ▆▆▆▆
细节 ▆▆▆▆▆
低频 ▆▆▆▆
高频 ▆▆▆▆▆
声场 ▆▆▆▆▆

★★★★
均衡 ▆▆▆▆▆
细节 ▆▆▆▆
低频 ▆▆▆▆▆
高频 ▆▆▆▆
声场 ▆▆▆▆

★★★★
均衡 ▆▆▆▆
细节 ▆▆▆▆
低频 ▆▆▆▆▆
高频 ▆▆▆▆
声场 ▆▆▆▆

★★★☆☆
均衡 ▆▆▆▆▆
细节 ▆▆▆▆
低频 ▆▆▆▆
高频 ▆▆▆▆▆
声场 ▆▆▆▆▆

性价比 ★★★★★ ★★★★★

★★★★ 

★★★★ 

平均分 4.00 4.20 4.40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