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Main”:Barefoot MM27
在一个物质和信息空前发达的时代,产品几乎是同质的,要想畅销只有两招:降价(例如PC)、推广(例如化妆品),如果在中国,还要加上“垄断”(例如所有国企...),专业设备圈也是如此,以前要找枪手,现在要找叉烧网...
这可能是近年圈内最例外的情况:一个年轻的音箱品牌,在几乎没有任何推广的情况下,横扫欧美专业圈,格莱美混音师们纷纷购入,Gearslutz 上投票勉强击败“馒头” ATC SCM25,完胜 Focal SM9。国内,在海关严打音箱、行货迟迟未到的两年中,已经有神人通过各种方法买到(目测已超过二十对),包括我们拜访过的“亚洲最大录音棚”,叉烧网友在两年前也已入手。
行货上周首次到货,两对,当天出一对,剩一对给叉烧网评测,刚放出评测预告,便接到张亚东老师的电话,收了。因此我们只好到亚东老师的工作室进行简单评测。
这对音箱便是 MM27,来自成立不到十年的 Barefoot Sound,人称“光脚”,最不怕穿鞋的哈。等了整整两年,我们终于开始评测了(等到 MM27 第二代都出了..)
(图片点击放大至 1280 x 960)
外观篇 ★★★★★:做了8年的专业设备评测,第一次看到空白的包装箱,与 Barefoot 简陋的网页一样,充满了DIY的感觉...但这个箱子得两人才抬得动,箱重36kg/只,音箱净重32kg。因此两只音箱我们用了四个人才抬到东哥工作室。
打开包装:一本简单说明书、一页小海报、一条电源线(保险丝盖子是金属的)、两个把手、螺丝和六角螺丝刀。
正面与背面,依然是充满DIY的味道,但用料非常给力,金属板超厚,螺丝很漂亮。背面板可以看到:Hand Crafted in the USA,美国手工制造,产量很低,刚开始上架VK时,VK还写了每月仅供20对(估计每月上班20天..)。
东哥忍不住亲自动手接线...顺便秀一下东哥常用的设备和小熊...
技能篇 ★★★★★:高音头目测来自于绅士宝的9000系列,高音头旁边有个开关,可以Standby音箱,进入低功耗待机模式,不用频繁到音箱背后关电源;两个小灯,绿的是信号灯,红色是信号过载,混音师与母带师估计会情有独钟,一眼判断“冒红”,这对于音乐制作是非常实用的功能(注意升级到二代后取消了前面板的功能)。
mm27在各方面都是异类,例如侧面的安装孔,配合原厂的把手,很多朋友将把手当成脚架来用(横放),包括 Village Studios,最独特的地方是配合官方奇怪的脚架使用,但原厂脚架太贵(2100刀),而且倾角不可调,还有很多朋友自己定制架子来配合音箱。
我们收到的mm27一代(左),其实已经是第三个版本,第二个版是中间那个,Barefoot 的产品每一两年会有改进,升级速度算是快的,只是08年市场化之后信息更加公开(最新的改进它们叫 mm27 Gen2),下图右大家可以看到那个奇怪的音箱,它是08年的“MM12”,大家可以对比下现在MM12的样子~
最奇特的可能是 mm27 的低音炮,Barefoot 没有自己的单元,目测还是绅士宝,但它把两个单元拼在一起,便成了独一无二的设计。我们见过 HiFi 箱有侧面的单元,但没见过双侧面+背靠的设计。
音箱说到底就是前后震动,但没这么容易,很多因素会吸收或减弱震动(假设音箱底部绝对光滑,音箱就没声了),影响最大的是低频,用肉眼看不到高音头的震动,但低音单元的震动很明显。上好架子你的第一反应是低频改善。在书架箱做30Hz下潜,按以往的设计是不可能的,脚架、声场、尺寸都做不到,“Main Monitor”必须入墙、必须巨大。但 mm27 第一次实现了这个可能性:
- 背靠单元,完全避免了箱体前后震动,而且抵消了左右震动。分频点是100Hz,100Hz以下的大能量震动轻松达成;
- 双单元能够达到“加两寸”的下潜,并且保持同尺寸的速度,例如双六寸可以达到8寸的下潜和6寸的速度,双10寸可以在10寸的速度上达到12寸的下潜效果(mm27 是 34Hz/±1.5dB、30Hz/±3dB),注意一下,MM27第一代第三版,音圈比两年前第二版的超低单元大了很多,速度更快;
- 小箱体,如果光看音箱正面,双五寸的 mm27 只能算是近场监听,如果像其他 Main Monitor 一样安排双十寸单元,大家都知道ADAM、真力和ATC这些常规双十寸的主音箱有多大...但MM27可以说从体积上还算是一对“书架箱”,中场和近场都合适。
最后提一下背面板的小功能:
- 虽然前面板已经有信号过载指示灯,但背面板居然还有一个;
- 音量旋钮,是一格格定位那种旋钮(不知为什么做得很扁);
- TWT、MDB、SUB:三分频的每个功放可以单独静音(很奇怪的功能);
- Voicing 模拟可以模仿 HiFi 的音色——“微笑曲线”,高频低频提升1个dB,最近的二代是可以模仿四种音色,详情见这个帖子;
- 卡农 Thru 输出,可以接低音炮,不过 Barefoot 貌似已停产低音炮型号
拆解篇 ★★★★★:你们知道我不可能把亚东老师的箱子给拆了...这里的图片是 AHL Audio 做的,功放一眼看过去,必须是 ICE Power 出品,与 ADAM SX 系列如出一辙,但中高频的用料更加给力一点,关键是很细致,整个功放板有一块铁罩护着,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设计,懂行的请告诉我一下...
箱体部分,下图是 mm27 gen2 的箱体,官方说与一代一样。
mm 27 本来就在一个近场的箱体中塞进了 Main Monitor 所需的5个单元,这么密集的情况下居然还做了分腔。中音单元单独分腔(还留了一个小小倒相孔?),否则会被低音炮的气流干扰震动。低音炮与高音头共享一个腔,另外还多出两片斜的木板,作用不明,总之很细致。
注意这是一个全封闭箱体,低音越往下走,通常我们会感到越松、越散、越慢。下潜需要尺寸,推大尺寸需要更大的能量和新的设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很多中场采用了能效更高的 Class-D、更大的音圈、更轻更强韧的单元、还有全封闭的箱体设计(包括我们评测的 Focal SM9),在音箱单元往后震动时,封闭箱体的气压能给单元一个往前的反作用力,促使单元复位更快,这对于超低音的速度提升很明显(很多录音师喜欢难听的老白盆,一部分是因为速度)。
音质篇 ★★★★★:《SOS》的评测最后一句话:一旦你听过,便无法忍受离开它。
试听的场地并不是录音棚,是东哥在798公司里的个人工作室,接口是同样新上市的 Duet for iPad,声学与设备算是凑合(东哥正打算添加 MS-100 音箱架、重新摆一下工作桌),即使在这种条件下,mm27 依然震撼。
下图看来,mm27 的体积也就是一对近场,高度与27寸 iMac 一样,出来的下潜真是难以置信,不是双五寸、不是普通的十寸中场、而是标准 Main 那种全身被温暖低音包裹的感受,更难得的是超低频的速度,在我们评测过的所有近场包括中场音箱里,没有一对能做到。我专门带了硬盘,听了一首又一首,最后东哥忍不住开玩笑:再听要收费啦~
东哥的个人听感,我只能说,认识东哥这么久,平时都在帮他拿键盘或软件,但他第一次指定型号跟我们拿音箱,之前他在陈雨黎老师那里听过一次(原来08奥运会开幕式的音乐是在mm27上做的),便希望入手一对。
很多朋友在问 mm27 对比 Focal SM9 和 ADAM S3X-H 的问题,价位都不一样,不是一个等量级的。SM9 的低音单元其实是8寸,它和 S3X-H 都非常优秀,但它们是中场音箱,不是 Main。
== Barefoot mm27 综合评价 ==
以前监听分为三种,在 Thomann 的音箱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场 Near-Field(5~6寸,10~20平房间)、中场 Mid-Field(8~10寸,30~40平房间)、主监听 Main Monitor(大型录音棚),随着近几年设备小型化和个人工作室的兴起,我们看到了能够 Near-Field 与 Mid-Field 的融合,例如 M-Audio M3-8 和 Focal SM9,让小型个人工作室能获得更大尺寸监听的体验。
但说到 Near-Field 与 Main Monitor 的融合,目前只有一对,这便是 mm27 的独特之处,其他同价位的音箱只是风格的区别,但 mm27 是身份的区别,因为它全称是 MicroMain 27,“Micro”的 Main 还是 Main。
除了 Near-Field、Mid-Field、Main 之外,我们知道还有“母带监听” Mastering Monitor(监听种类是很丰富的,还有现场监听、影视监听、歌手监听等~),一般喜欢用落地箱,通常比混音音箱更贵,在《地球上最贵的那些监听》里面我们提到过几个,值得一提是,MM27 相当受母带师的喜爱,如果说“老白盆”之后行业有什么近场监听的标准,MM27是第一对能达到“标准”这个高度的。
目前 MM27 的街价在 9995 USD/对,对比起 Main Monitor 和 Mastering Monitor,这就是白菜价。
PS:在过去两年中,叉烧网已经有无数的帖子进行讨论,大家可以去论坛搜索一下。
外观 ★★★★★
技能 ★★★★★
音质 ★★★★★
选购 ★★★★★
放一段创始人的采访,公司叫 Barefoot,因为创始人叫 Thomas Barefoot,“Barefoot” 是姓,这种命名方式更像欧洲的品牌,例如“Neumann”、“Steinberg”、“雀巢”和“奔驰”这些都是家族的姓氏,品牌做好了,可以给家族扬眉吐气;美国西海岸的品牌都比较有创意,例如 Apple、Avid(贪婪)、Google(来自“Googol”,意思是10的100次方)。
创始人今年46岁,毕业于匹兹堡大学,之前在 Intel 工作了9年(Senior Process Engineer,高级工艺工程师),负责“半导体制造测量与研发”,04年他以做半导体的精神,DIY了第一对音箱:MM12(上文你们看到那对),05年辞职,创办 Barefoot Sound。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Y5OTIwNDk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