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NI 第三代 S 系列键盘光速上手
NI 应该是 2015 年首次发布键盘硬件产品线 S 系列,四年之后 2019 年升级到 MK2 第二代,又过了四年,第三代 MK3 居然如期发布了。
连疫情和战争都没有影响 S 系列的换代周期,可以预料“MK4”的发布时间是 2027 年..
其实我已经有幸摸过了
之所以是“摸过”,因为当时条件很有限,十多人总共摸了十分钟、软件版本也没有适配 (因此只能 Standalone)、另外键盘大概率是试产板 (可能和正式量产版略有不同)..
所以本文也是无机之谈,抢先给大家一点参考,虽然试用时间有限,但是
我们肯定有你没有留意到的、
或者官方未提及的细节..
PS:由于我们试用的时候禁止拍照,所以本文也只能用目前官方发布的图片
首先应该所有人都会吐槽:
MK3 依然没有鼓垫
来到这个高端价位,没有鼓垫的 MIDI 键盘已经不多.. 但各行业都有相同的规律 :
设备越贵, 功能越少
千元级的黑胶唱机甚至集成了蓝牙,但万元级的唱机可能只有 Phono 接口,你还要另购“唱放”;主流轿车都是娱乐休闲中心,但百万跑车可能没有屏幕,甚至没有空调 (为了轻量化)..
所以这个价位的 Studiologic 和 Doepfer 键盘也没有鼓垫,是大概率事件。
其实没有鼓垫就算了
连 Arrange 键都取消了..
这组按键本来是用于和 Maschine 协同的 (可以直接操作 Maschine 软件),
取消了其实更纯粹
不是每个键盘手都需要鼓机流程,需要也不一定选择 Maschine (还有 Akai MPC),如果真的要用 Maschine 软件——只能用 Maschine 硬件了..
有人问 Maschine 啥时候升级硬件,它的周期也固定,初代 Maschine 在 2009 年发布,MK2 是 2013 年,MK3 是 2017 年,然而 2021 年发布了 Maschine+.. 所以下一次升级你也知道..
如果非要让 MK3 加上鼓垫...
买一台 Maschine Mikro
虽然手头没有实物,但经过计算,Maschine Mikro 刚好能放在 S88 MK3 面板上。
然后S49 MK3 和 S61 MK3 的面板空间都不够...
体积上有一些变化
宽度更窄、琴身更深
整块大大大屏幕 !
没有以前双屏那么分裂了.. 无论是 Plugin 模式还是 DAW 模式,都更加连贯。
量了下大概 9” 英寸
由于屏内还有黑边,实际显示应该大概 8.4” 英寸,这也比 iPhone MAX 的屏幕 (6.5 英寸)大很多。
分辨率 1280 x 480
不是高清的“视网膜”?其实没关系,因为你操作手机的距离大概是 30cm,操作 MIDI 键盘起码远一倍 60cm,实际看起来已经很清晰了。
屏幕本身可视角度很大
起码能达到 170°
不过由于琴体的倾角不够,我感觉坐着还是看不太清 (如果屏幕可以调节倾角更好),总之,
如果查找音色、或细调参数
可能要站着才能看清楚
旋钮和双控制轮手感有升级:
CNC 阳极化铝喷砂
这是广东轻工业擅长的工艺,Macbook 笔记本的机身就是这种“阳极化铝”,
理解成“磨砂金属旋钮”就行了
相比以前的塑料旋钮,手感升级是其次,对于常年现场演出的乐手来说,耐用才是更关键的。
问题是,如果在冬天的北方户外演出.. 调节旋钮就像摸冰块...
有一个大家会忽略的细节
就是“防尘”按键
按起来手感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把以前套在单个按键上的膜 (浸塑工艺) 套在了整组按键上。
这也是针对户外演出的设计,风大灰大,按键的缝隙容易进灰,久了可能卡住按键。上次我的 M32 键盘按键被卡住,是掉瓜子壳 (嗑的时候碎片会乱蹦),真是瓜子爱好者的福音..
防不防水?..看完琴键和弯音轮的超大缝隙,我觉得按键没必要防水..
琴键当然还沿用 FATAR
但加了“复音触后”
上一代的“单音触后/mono aftertouch”功能,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实际使用,很多音乐人觉得作用不大,因为只要一个琴键触发效果,便所有琴键都触发效果。
如果是“复音触后/poly aftertouch”,每个琴键的效果都是独立的,这样你可以左手弹和弦伴奏,右手触发颤音或滤波效果来演奏主旋。
S88 MK3 更厉害,官方说是“首台支持复音触后的击锤全配重键盘”。
不过为了这个复音触后..
MK3 要牺牲点“键程”
大概牺牲了 2mm ~ 3mm,看起来不大,但职业键盘手会感觉好像没有完全“弹到位”。
而且按下去的时候没有 MK2 干脆,有点像敲在 Pad 鼓垫 (或者 Roli Seaboard) 上面,我理解官方是想留足空间,便于你更精确操作 Aftertouch 效果,
但你可能需要时间适应
对于目前电子化的流行乐来说,“演奏可能性”会比“传统手感”更重要,想想你小时候学钢琴 (击锤全配重) ,后来是怎么适应半配重 MIDI 琴键的?又是怎么适应“无配重”的合成器的?
再次提醒,我们试用的不是量产版,手感仍有调节的可能性,另外只试弹了最小的 S49 MK3,全配重的 S88 没试,不知道手感有没有变化。
我知道油管上已经有很详细的试用报告,不过他那台也不是量产版。
MIDI 键盘越来越复杂,所以各家都需要类似声卡的“软件控制面板”,声卡离开控制面板只能成为 AD/DA 或者话放,S 系列离开 Komplete Kontrol 软件也只能输入音符,不过现在
MK3 能直连 Kontakt
我们上手时 (一个月前) 的 Kontakt 版本还不太兼容.. 所以当时并没有测试什么功能.. 其实两者在加载音色方面的功能是重叠的,但目前 Kontakt 7 应该还是比 Komplete Kontrol 少一点功能。
其实我已经很习惯加载 Komplete Kontrol,不加的话会觉得忘记了什么事情..
你可以说 Kontakt 7 加入了一点“控制面板”功能,或者 NI 想取消 Komplete 这个“中介”,
其实在 MK3 的琴身上
已经没有印“Komplete”了
我看了一下官网,也不再写“Komplete”,它就直接叫 Kontrol S49/61/88。
由于它并不叫“Kontakt S48/61/88”,我觉得以后大概率还能直接支持 Reaktor 或 Guitar Rig ~
有一点是让我有点意外的:
USB-C 直接供电
当时一看这个大屏幕,我就觉得不能直接供电,结果它是可以的.. 不过这也有前提:
电脑要有 USB-C 才能供电
如果你的电脑只有传统的 USB-A 接口,你就要用键盘的另一个 USB-C 口来供电了。
MK3 是双 USB-C 接口
(再也不用花 $39 美金去买官方的 DC 外置电源了)
四踏板设计很有意思
如果插四个独立踏板,线材会非常乱,可以考虑下面这种“三插头”的踏板
还有一些看不到的升级
例如更好的处理器
应该不用像 Maschine+ 那样上 Intel Atom 处理器,但可能是 ARM 级别的,因为屏幕操作的响应速度是飞快的,感觉比电脑上操作 Kontakt 还快..
至于 MIDI 2.0..
感觉目前并无明显优势
大部分人接受不了“5D” MPE 琴键 (所以 Roli 前两年才申请破产),高解析的演奏细节 (如 65536 级力度分层) 也完全没有必要.. 双向沟通和自动 Mapping 其实以前通过“中介”控制面板也能做..
但 S 系列为未来做好了准备
就像 MIDI 协会自己也说:
“Build for the future”
目前官方好像还没发布说明书?我没找到 (可能官方还在改),
更多的细节,等 MK3 上市了再研究一下。
价格不出意料的大涨了
S61 MK3 已经接近 S88 MK2 的价格.. 到货时间可能是 10 月中.. 虽然马上要到双十一,但这种新品应该是没有什么优惠的 (明年 618 有戏..)
最后给大家整理下对比表
PS:叉烧便利店已经接受 MK3 的预定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55928161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