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制作人张亚东老师专访
前言
原文发表于叉烧论坛,08年5月份。
很感动的一句话是,亚东老师迟到进来的第一句话是“我刚才捐款去了,不好意思~”另外就是亚东老师记性很好,一年前见面打过一次招呼依然记得我这个无名之辈,“我见过你了”,之后的聊天在东乐的休息室里进行,是个宽敞明亮的地方,有PS2和乒乓球台供音乐人和员工休息娱乐,不过或许是我准备不够充分(那天早上一堆事,烦死),或许是过冷的空调让我有些昏昏欲睡,采访一开始变成了一问一答式的正规采访,但谈到具体音乐制作问题、国内音乐市场、与亚东老师的个人专辑时,我们交流得开始热闹了。
收获很多,片言片语有时能够总结亚东老师20年来的制作心得,这里不对原谈话做任何编辑,直接根据录音整理放上来。亚东老师并非所有观点我都赞同,例如他无法接受 mp3,必须听 wave 或无损音乐,但后来我发现这是对品质的极高追求,而这种挑剔与吹毛求疵已经变成了他的习惯。
采访过程共一小时(录音时间58分钟),期间亚东老师起码接了5、6个电话(加上若干条短信),再次感谢亚东老师的时间。

亚东老师的音乐历程
飞飞(以下简称飞):能先简单谈谈你的音乐发展历程吗?
亚东老师(以下简称东):我从小学习大提琴,后来就到了大同歌舞团,当时才13岁,就开始工作和编曲了。当时我是比较早玩MIDI的,大概90年代初的时候,用的第一台音序器是YAMAHA SY-77,非常非常麻烦,MIDI轨只有8轨,每轨有16个通道,要并轨,完了要修改时还要拽出来。还有KORG的01-WFD,当时最好用就是这些音序器了。最后期用的是Roland MC50。后来在大同觉得没什么发展,就来北京了,我当时用MIDI录出来了很多作品,这批歌马上就被很多人挑了,就想,就留在北京工作吧,然后一直到现在了。
飞:欧洲的音乐对您有什么样的影响?
东:这个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个人不喜欢美国的流行音乐,他们的乡村音乐和Jazz我都非常喜欢,但流行的那些RNB基本都一个调调,而且非常商业化,我觉得挺无聊的。反观欧洲,比如法国,他们这么多年没有出过一个全世界知名的流行乐艺人,就是因为他不愿意讨好你,他窝着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不愿意迎合什么标准。所以我喜欢他们的方式。英国法国很多乐队都具有探索精神,不管是编曲还是录音,每一个环节都非常具有创造力。他们的音乐不俗。不像很多商业化的音乐——就是都一样!听来听去就大概是这样,这对我毫无意义。
飞:哪些乐队印象深刻一点的?
东:我喜欢挺多的,乐队方面比较喜欢Radiohead,Coldplay我也比较喜欢。
飞:Radiohead不是挺流行的么?
东:其实非常不流行,Coldplay才叫流行。Radiohead你听他的编曲、和声、录音、听他的结构、那个吉他...实在是独一无二的,很有创造性。像Coldplay就比较流行,但是流行得也好听,有自己的风格。电子类我比较喜欢William orbit,麦当娜的制作人,他自己出过一些唱片,非常好。还有法国的Air乐团。还有英国的Massive Attack,那是最早让我接触到电子乐魅力的。
PS:我整理了一下亚东老师喜欢的乐队,大家可以去听听。
1、Radiohead和Coldplay就不用了吧。
2、William Orbit:www.williamorbit.com(电驴上都找不到...汗)
3、AIR:
3、AIR:http://www.verycd.com/topics/271704/
4、Massive Attack:http://www.verycd.com/topics/272870/
学习西方的优秀制作经验
飞:跟欧美的音乐人合作时学到了什么?
东:其实我喜欢录音是因为我希望自己的音乐能做出像所喜欢乐队的那种“质感”。我最早在北京做许巍的时候还没有Pro Tools,是用模拟磁带做的!录唱的工作真是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好不容易倒带回去等歌手唱,结果歌手没唱好,又要倒带一遍,折腾半天倒回去重录,歌手不小心又咳嗽一下...这个工作量真是...当时的音频是“看不见”的,只能靠听,而且国内的乐手素质比较差,尤其是我们那时,比如鼓手,就很难打得齐,打不准,总是打了一段就——哎哟,不行。然后我们就要用磁带接,接得很麻烦,接不好就把前面抹了,模拟方式没有Undo,抹了就没了。因此一直在琢磨录音方面的技巧。
后来我给王菲制作《寓言》的时候,去了英国的Real World Studio,就是Peter Gabriel那儿,我在那里做混音,请了一个录音师叫ALAN的。然后98年我出自己的专辑也在英国做混音,看了看他们的状况。
飞:《寓言》还是磁带录的?
东:对。
飞:那你拿专辑到英国时他们在用什么设备?
东:我在Real World Studio的时候看到Pro Tools了。他们在那个巨型的SSL台子旁边放了一个,但居然是001...弄完《寓言》之后就开始转为电脑音乐了。
飞:第一个软件音序器是什么?
东:Pro Tools,当时买的是MIX PLUS和3台888,和一台Apogee AD8000
飞:我在赛因的网站看到你用Logic?
东:Logic也用,但从Audio方面来讲它是基本不能用的,非常非常麻烦,用它编辑会疯掉的。我用Logic主要是在MIDI方面,当年还没有买Mbox,而且Pro Tools自带的虚拟乐器少,但是Logic就有很多乐器。因此要偶尔用一下。
飞:那你现在的流程是先用Logic编曲再导单轨到Pro Tools混音?
东:没有,我从编曲编MIDI就在Pro Tools上,Logic是出去外地时,在路上时,实在没办法才用。不过现在我有MBOX了,一个Mbox Mini,另外Digidesign的设备我还有个003 rack在家里用、棚里HD3有三套,最近又买一套HD3放家里,总共4套。
录音的经验与心得
飞:那Pro Tools你已经使用8年了,有没有什么心得和经验?
东:我觉得...没什么...反正只要有我就必须得有这个软件,我完全不能离开它。插件那些倒是没什么,关键它的声音是我听过的所有软件里最接近我理想的。我其实后来试过很多软件,基本上我都试过,像Logic、Cubase...只有Pro Tools的音色是最接近Analog的,是最自然舒服的音色。声音好不好并不是最后加插件的问题,而是之前你就应该把声音录得特别好,包括你乐手的素质、录音的环境、所使用的话筒话放。Pro Tools只是忠实地记录声音,如果你弹得差那用什么东西都没办法。举个例子,Pro Tools自带的一个Demo,当时给我震动特别大,声音非常非常好听。当时我以为是24bit/96kHz的录音,结果惊奇地发现是16bit/44kHz。因为它录得太好了,乐手的素质太好了。
我个人还有个经验是不要把电平录得太大,别把电平录得看起来都满了,那样声音会变得不好听。
飞:不会吧...教材都说是要录得尽量大而不失真~
东:因为我觉得会特别拥挤,我觉得应该给它留一个量,你可以录得很舒服很自然,到后期再通过Master把它做大,我觉得这样声音会比较自然,好一些。
其他方面就是Audio的剪辑功能,这个方面实在很强,这是我离不开它的最重要原因。
飞:你说的音质好是指LE还是HD?
东:HD,但如果说LE的声音不如HD,其实很多国外牛B的乐队都是用LE录的,其实这个根本无所谓,Bjork就用LE录的。再从另外一个方面讲,我们录吉他,话筒摆好后我会自己动动,寻找一个我最满意的录音位置,这个没有标准,不是说老师讲要对好音孔距离多少多少,这没用,也许这个距离就是不好听的。
所以软件并不能帮你产生想法,想法来源于自己,同样一个LE,可能别人用就能吓死你,比如孟军老师,他非常非常厉害,他很多年前用LE混的歌能把很多混音师都废了!牛B到这个地步...他当时就用的LE。还有,我们公司出的合缉《东乐园》里面,孟楠的一首《In Controll》就是LE上混的,还是001,丝毫不比在HD上差。
对数字时代的看法
飞:从Analog到数字录音的转变过程有什么感受?
东:剪辑方面,有助于提高乐手录音的质量,把过去很多没办法的问题都解决得很细致,不过我还是倡导一剪子都不动——乐手都很牛B,一开音轨一录好就完美了,这是最高境界。
再比如说国外的歌手没有人修唱,Autotone都不用的!Pro Tools只不过是个超级录音机,只要录得好就什么都不用做!你剪来剪去就不自然了,唱歌也不是每个音都要特别准,每个音都用校音器校过的话,就没有灵魂了。Autotone是我觉得实在录得太急了,听不过去才用。但是有些轻微的,可能是种味道。但很多人都变成了技术狂,说修不准这个我就睡不着觉。走火入魔了。
从我的角度来看,任何插件,都是会对声音造成损失的,因此能不用最好别用。这是其一。其二,如果一定要用的话,算减法,别算加法,别尝试去加东西。比如说EQ,做加法我觉得声音就不好了。拿我来说,首先我的声音都要经过Neve的话放,录进来的声音就是一块“肥肉”,想瘦一点的话,拿刀砍几刀就瘦了。但你如果录进去就很薄,你就只能做加法,我就觉得就不是很好了。
我的经验是,作一首歌的话,录完人声后你先把它的人声调到最舒服最自然,然后所有的乐器再摆出来,配合人声,如果是一个Jazz的歌曲,人声很暗、很厚,那你乐器就不能太贼。
新专辑与近期活动
飞:谈谈你新专辑的制作吧
东:六七年了,我时间特别少,总是给这个做歌给那个做,自己安静下来的时间特别少,这六七年来一直用Pro Tools用24/96的方式一点点录制,我用的设备基本都固定的,比如U87、149,还有我喜欢的SONYC800G,话放我肯定是用Neve,专辑的人声和乐器全是Neve 1073,一个老款的收来的双通道话放,录完之后Mix的话,我坚持把每个通道都单独发送到模拟调音台来混音。
因为从我看来,Pro Tools本身的Summing也是要算的,这个对声音也是有影响的,如果用模拟调音台来混的话那个动态会...好太多了!你拿一套鼓就可以很明显的听出来,空间感会更加强。因为你一个电脑就这么多东西,算40几个轨就是会有影响。当然,我是比较挑剔的。
飞:用了什么模拟台子来混?
东:两个台子,一个API、一个NEVE。
飞:那你还要有很多ADDA?
东:我现在有3台DA16、两个AD16、一台192、家里还有两个Rosetta 800,很多接口,因为我必须把它们接出去。
飞:08年奥运你做了什么活动?
东:我没写奥运歌曲,我是一直在做奥运征歌的评委。因为我自己的风格是比较低沉、忧郁那种,而奥运歌曲是需要很开心很向上那种的,因此我不是很愿意去做这件事情,而且不适合由我来做。不过我负责了福娃宣传片的那个音乐的制作。
对初学者的建议
飞:你觉得目前来说Pro Tools还存在什么缺点和不足?
东:嗯。。随意,我觉得6.9已经够用了,它怎么招都是一个软件,而不是音乐本身。音乐好的话,你用一把吉他已经足够感动人。不过如果实在要说什么的话我觉得MIDI功能有待改善。比如连基本的打谱功能都没有,这太烦了。
飞:还有。。不能离线导出音频?
东:还能接受。
飞:Pro Tools 8的升级方面就是MIDI方向,对了,新出了一个鼓机和LOOP插件,挺强的。
东:我对这些LOOP插件一概不感兴趣,首先我都用真鼓,另外我不喜欢用LOOP,因为我觉得太没创造性了。即使要用到LOOP,也是我自己编的一个LOOP。我还在继续用808、909这些最老式的鼓机,软件和插件大家都有,我必须编出一个别人没有的才会有成就感。
飞:对初学者们有什么建议?
东:尽管现在整个内地的音乐市场不太好,但我觉得现在是做音乐的黄金时期。现在的音乐爱好者们真是太幸福了。你可以用这么少的钱就买到Pro Tools,而且可以用上我们以前根本没机会摸到的插件,比如EQ、压缩、混响。。这些效果器以前棚里每一台都很贵。。你哪儿有机会玩到? 现在全世界都是Home Studio,你自己在家里就可以做出一张专辑,这真是像做梦一样。。
飞:实际上是——得到得越轻松,大家反而会越不珍惜。
东:是这个样子。所以我想对大家说,软件都是一样的。
飞:所有软件都一样?
东:对,最关键的,是你自己真的要有想法。如果你编曲很难听,那你用什么软件录出来都是难听的。
对唱片行业的看法
飞:自己做唱片公司后对音乐的看法有无改变?
东:一直都没有改变,做公司最关键的是给更多年轻人机会,还有我自己喜欢买设备,但这么多设备我自己也不是天天在用,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年轻的乐队、创作人,跟我们一起工作。
飞:公司有赢利吗?
东:目前不太可能赢利,都是我自己在垫钱。因为现在中国没人会买唱片,都去网络下载。
飞:那怎么办呢?
东:我能坚持就坚持,我坚信市场会变好的。现在不买并不是说人们不需要音乐,人们需要音乐,每个时代都需要。只是市场需要一个规范,需要整个大环境的一个改变,比如经济实力。
飞:我觉得不是经济实力的问题。现在我们都买得起二三十块的正版CD,只是网络太方便了。
东:对,CD随身听好像已经没几个人有了。但我自己始终不能接受mp3,我也有iPod,160G的,我基本是以CD音质的AIFF格式拖进去的。我听不了mp3,因为太难听了。因为我就是做这个的,我都坐在专业音箱前面听20年了!完全不能接受mp3。。
很矛盾的是我觉得电脑也促进了音乐的发展,iTune这些软件,极有可能让一个中国瞬间在全世界红起来。它有有利的一方面。
飞:我个人有个问题想请教:一首歌的流程包括1、词曲(或主音乐器);2、编曲;3、混音;4、母带。你觉得他们之间的重要性比例应该怎么分配。
东:源头最重要,首先你要有一个好的歌。
飞:那最重要是词曲,过来是编曲?
东:对对对,绝对是这样的。我们经常说,混音不可能把一首难听的歌混好听了,这不可能。编曲方面,如果你难听的是歌难听,你用再好的音色它都难听。如果是一首好听的歌,mp3也能容忍!这是一定的。
不过在国外却有可能是逐渐加分的,比如说我有一个曲,词曲听起来只有6分;编完曲有7分了,歌手唱完后8分了,然后经过混音、Master一做完之后,有十分了。这说明每一个环节是不能缺少的。
飞:最后一个问题,今年有什么计划?
东:把自己的专辑做完。
飞:今年肯定能出吗?
东:肯定可以。
飞:那我一定买
东(笑):谢谢
飞:请了很多歌手?
东:我自己不写歌词,所有的作曲编曲、所有的电吉他木吉他、鼓、提琴、电子乐器、口琴、BASS。。全都是我一个人演奏的,包括录音混音,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个人作品,不过请了好多歌手,像王菲、莫文蔚、坂本龙一的女儿坂本美语,还有很多人。。。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好的歌手,我只是做音乐的。
亚东老师 JET Studio 实拍







混一张合影容易吗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