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爆音?第五代 RODE NT1 发布
80年代末,有家音频公司濒临倒闭,他们被迫放弃自己工厂、找中国人代工廉价话筒,没想到这居然帮公司度过了危机,这只话筒便是 RODE NT1,可以说:
NT1 是 RODE 的恩人
因此当 2000 年 RODE 重启澳洲工厂后,生产的首个话筒便是 NT1-A (第三代),不过当 2014 年升级到 NT1 第四代之后,它没有如愿取代第三代 NT1-A,导致官方也不敢停产 NT1-A。
所以 NT1-A 成为了 RODE 寿命最长的话筒——卖了 20 年!
两个不同代的话筒左/右手互博很尴尬,无法形成合力,不过官方可能已经找到原因了,其实 2021 年 RODE NT1-A 和 NT1 的包装已经统一了,就是在准备这一步棋。
第五代 NT1 发布
我们先看看视频 (叉烧翻译·官方详解):
第五代 NT 有两种颜色
大家就不用纠结颜色问题了
“RODE NT1”标识放在背面,正面更简洁。第四代 NT1 外观设计还有个小问题,就是黑色网罩容易掉漆 (网罩很容易磨蹭),现在第五代 NT1 黑色版改成银色网罩 (不上漆),杜绝了掉漆。
因此包装和附件都沿用 2021 年后 NT1-A 和 NT1 的设计:防喷罩、防震架、便携袋、话筒线..
但是多了条 USB -C 数据线
咪芯沿用了第四代 NT1
还是 “HF6” 咪芯
这并不意味着两者音色一样,五代 NT1 的灵敏度比四代小了 3dB,和三代 NT1-A 一样是 -32dB,另外从官方频响图来看,五代和四代的超高频部分会有区别。
估计是由于用了新的低噪元件
本噪音降到 4.0dB
这又创造了业内新的记录
传统电容话筒可能在 10dB 以上,新一点的话筒大概在 6~8dB 左右
不过第五代 NT1 最大的变化
是加入了 USB-C
这个接口隐藏在 XLR 接口里
市面上 USB 话筒不少、传统电容话筒也不少,但“混合接口”的话筒屈指可数,而将 USB 接口隐藏在 XLR 接口里面的,我们也是第一次见到。
目前主流 USB 话筒采样率是 24-bit/96kHz,不过 NT1 应该用了很新的芯片,达到了:
32-bit/192kHz 采样率
虽然音乐录音大多 48kHz、影视录音才用 96kHz,但 192kHz 更方便进行音频拉伸。
之前很多录音师认为 Audition 和 Studio One 的 32-bit 录音是“业内最大忽悠”,因为目前万元声卡的 AD 芯片动态才 120dB,用 24-bit (理论上能录 144dB 动态) 已经足够。
不过 RODE 这次玩了新花样
号称可以“不爆音”
官方视频里喊破喉咙也不爆
这又是怎么做到的 ?
官方放了一张原理图:
信号从咪芯输出后,分成四路信号,分别过四个不同增益的话放,然后分别用四路 A/D 进行转换,最后再合起来,成为一个动态超大的信号——我感觉内部动态可能超出了 32-bit,只不过 DAW 的录音精度上限是 32-bit 而已。
这种方式之前有万元级声卡用过 (号称 139dB 输入动态),还有一些高端调音台也在使用,只是首次在话筒上使用。
而且相比起普通 USB 话筒
它还内置 DSP 效果
使用 RODE Central 或 Connect 软件,你就可以用上来自 Aphex 的压缩器、低切、门限、激励器..
不过要使用这些效果器,采样率要局限于 24-bit/48kHz (应该是 DSP 的算力所限),
这时无法用到“不爆音”功能
对比一下三代 NT1 的规格
是的你没有看错
五代 NT1 比四代便宜
与四代用同样的咪芯、更低的本噪、加上了数字转换和 DSP 效果,依然比四代 NT1 更便宜.. 我想不会有人再买四代.. 不过三代 NT1-A 还是更便宜一点..
难道三代 NT1-A 还继续卖?
这时候同事问了我一个问题
为啥它没有耳机接口 ?
唱歌的时候怎么监听 ?
为了避免延迟,一般 USB 话筒都带有耳机接口,但五代 NT1 并没有,因此要么用人耳直接听 (不听伴奏的场合,例如播客),要么依靠电脑集成声卡或专业声卡输出 (用专业声卡为啥不用 XLR 录音? )
我想想.. 呃.. 这个.. 如果有机会评测 NT1,我们再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