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鲜吃遍天,评 BLUE “蜻蜓”
前言
作者:发自内心的 Onlycan 这本是一次机缘巧合的评测,感谢TC中国给我这个说话的机会。我想这次的评测会不同于以往任何人的任何一次,我想也不会比任何一个评测差。我毫不掩饰我并不是拆开就能看出声音的发烧友,也不是阅麦无数的卓绝录音师,但口无遮拦的我碰上特立独行的BLUE就注定是火花四射,落英缤纷。
让我们从BLUE开始
序——每个优秀的品牌都应该有他独有的气质与哲学,而这样的气场会氤氲在他每一个产品与员工的眉梢鬓角,身前身后。所以当我们了解一个品牌的时候会更容易的对他的产品做出判断与界定。我丝毫不会掩饰我对BLUE的喜爱,就是因为我欣赏他们的产品哲学,人都愿意找投缘的,用MIC也一样。
BLUE虽然是一个仅有16年历史的厂牌,但是他已经穿着前人的鞋,走着后人的路,踏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会通过BLUE品牌发展的概述来引出他们的产品哲学与渊源。(这里有官方资料,但是观点完全是个人的~收钱做广告叫枪手,发自内心的叫 Onlycan 的评测)
天降大任:
所有人都知道艺术与科学是麦克风领域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对祖宗。多少年来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所有的话筒都融入了艺术与科学两种血液。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Bermard skipper wise——这位做过100多张唱片的职业音乐制作人,martins saulespurens——一位知名音频电子工程师,这两个人开始为当地一些痴迷四五十年代话筒黄金年代产品的收藏者维修他们心爱的话筒,直到90年代,他们这家话筒翻新机构已经名声在外。珠联璧合的音乐家与工程师再不弄出个话筒品牌简直都对不起他们的职业修为,于是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品牌。他们旗下的话筒不抗拒任何新技术与创新,这让他们的话筒与众不同。
康庄大道:
BLUE团队的研发初期,数字系统带来的频响宽度与动态范围引领着话筒走向完全不一样的性能与潜质。早年间修理话筒,接触发烧友与音乐人的经历让他们熟悉这个行业中的每一个环节——听众与创造者。这就像一个不但了解鞋,还了解人体工程学,同时还是个优秀修脚工的制鞋匠注定是行业楷模,风口浪尖的人物一样。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科技大发展的前提下,对于每一个话筒制造者来说都是机遇也是挑战。Blue的第一款话筒BLUEBERRY蓝莓大获成功,被《ELECTRONIC MUSICIAN》评为2000年EDITOR'S CHOICE大奖。他由grammy大奖工程师/混音师——John GASS 监制。话筒设计初衷是希望设计一款用来拾取流行人声的话筒,合适到录下的声音不需要调节太多的均衡或修饰就可以直接使用(那时代歌手不修音高吗……)于是这款MIC诞生了。同时也为BLUE指了一条康庄大道,放弃万金油和疯狂的参数标准,为特定的声音定制特定的器材。让个性色彩在麦克风这样严肃的设计上也闪烁光芒。固然脱离标准会让适用的面变窄,但是浓烈的色彩同样也会征服一大群录音师的心。他们使用更多新的科技,让每款话筒都有各自的特性,从而适合录制特定的声音。每一个设计都包含了特有的话筒头,每个话筒头都经过人工测试合格,并适合一个充满思想与创意的录音师录制某种拥有某些特质的声音。
跨时代
如今的 Blue 还在扩展着他的产品线,从模拟无数经典MIC级头的BOTTLE到USB麦克风中的代表人物SNOWBALL,再到无比便携的话放机器人。或者IPOD专用的MIC。跟随时代,不断创新,制造出不一定是最好,但是最有特色的MIC,或是创造性的使用方式,或是打造一个充满色彩的声音。这一切都来自于最原始的产品定位哲学。总而言之BLUE并不会坐在前人的肩膀上翘着二郎腿坐享其成,而是调动敏锐的嗅觉不断改进基于整个MIC工业传统的新时代产品。我想这就是我这么一个性格偏执的人喜爱BLUE MIC的理由。
外观篇(得分:5/5)
BLUE DRAGONFLY——蜻蜓
书归正文回到今天的主角。蜻蜓是我在09年时购买的话筒,我是亲身体会的用了两年多的用户,所以我想我更有资格去评价这样一只话筒,它一直跟随我鞍前马后,任劳任怨。尽管我非常喜爱这只话筒,但是他的缺点也像他的优点一样显而易见,当我需要一个足够标准,符合传统审美的“标准"声音的时候我往往不会想起他,尤其是在一些古典音乐作品时,由于太多年的传承让即便是普通观众也拥有一定的传统音色审美,在拥有强大传统审美基础的风格上做创新并不是不可以,但是是最有风险的。这让蜻蜓不但没有发挥余地反而畏首畏尾。但是当我希望得到一个更有性格的声音或者吸引一群看热闹的小姑娘的眼球的时候,蜻蜓就是我的最佳武器。
外观篇:看看美图吧,即便是我身兼摄影师与CCTV音乐编辑两职的路宜同学也极端喜爱这个MIC的造型,简约而又有点无厘头,好点两张是路宜同学照得,有盒子的照片是后来卡片机照的,这照片就怕比……我是个完全不会照相的人,也没有相机(本次评测是借的相机)。所以看我评测的不要指望看到美图了……
DRAGONFLY的盒子不可谓不粗糙(漆面,印刷等等),但是我倒是觉得并不招人讨厌,反而有一些粗旷的美,这种粗旷在很多美国货上都可以找到痕迹,比如GIBSON的量产琴的做工上还不如两三千的棒国产品,各种大缝隙,各种包边包溢出来,虽然饱受诟病但还是买的人无数。虽然我是个环保主义者但是相比航空箱的设计我还是喜欢这种木箱的感觉,原始而自然。而且搭配里边同样粗大量足的防震海绵,不但提供了足够好的保护,同时红色的盒子和蓝色的海绵色调也很舒服。
我在叉烧的一篇文章里边提到过艺术工作者的极限超越不了自身的审美,同样我比较偏执的认为没有自身审美理念的工业产品也绝对是不成器的东西。就像BLUE的外观设计与声音设计就像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年轻人,你可以诟病他的经验不足或者并没有接受过几十年唱片工业血的历练的经典产品,但是你不可否认他的创造力与新锐,不可否认未来很有可能是这样的公司的,对于老一代的工业贵族们他们完全可以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归会是我们的。
(常看我写东西的都知道我从来不以公平和客观著称,主观主义才是我的性格……)
特色篇(得分:5/5)
话筒终究是要拾取声音的,先让我们看看官方是如何定位这样一只麦克的。
“称赞拳王阿里的“浮动如蝴蝶,针刺如蜜蜂”也可以用来形容蜻蜓。Dragonfly具有完全集成的弹性防震,A类分立无变压器电路,可旋转的话筒头支架,能放置到最困难的位置。Dragonfly花费了Blue工程人员无数小时的研究和开发,测试和选择最合适的有源和无源器件保证了它的低噪声,高动态,和几乎检测不到的失真。低输出阻抗,不受电缆电容和负载阻抗影响。手工制作的1寸振膜话筒头,使用6微米聚酯薄膜以喷溅法镀上特制的纯金和铝的混合。”这是官方的介绍。在使用过程中我验证了其中很多的用心良苦,基本可以总结成这么几点。
1,摆放简便:蜻蜓的级头部分是可以旋转的,通常我们在摆MIC的时候找寻轴向的指向总要去动防震架的旋钮,而蜻蜓的设计让你可以非常轻松的不动任何旋钮,直接扭动话筒头既可。而且优秀的阻尼让话筒头不但很稳定的停留在你安排的位置,而且操作非常轻松。同时这支MIC并不重,所以很少出现话筒架伸的太远而配重不均总是点头的状况。
2,可承受声压级巨大:这支无衰减开关的麦克在官方的数据上显示可承受最大声压级: 140 dB (2.5kΩ, 0.5% THD),这是个相当不错的数据。实际使用中不论录制什么我还真没有明确的感觉到过麦克本身的过载……这让很多声压级不可估量的录音(比如很多现场录音)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障,起码我只需要控制好话放,不至于让我还需要上台挪动麦克才能解决声压级过大而失真的问题。而且设计上这支麦克被安排在BLUE的鼓组套装上作为OVERHEAD的首选,这也是对这支话筒可承受声压级有信心的一大表现。
3,优点就是缺点: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面来看这个话筒的特色,BLUE为我们准备了简单易懂妙趣横生的介绍体系。我发现BLUE是一个将他的特色化思维贯穿到每一个细节的厂家。他不愿意用繁琐乃至精确到工业化的图示来展现他麦克的特点与特殊之处,而更愿意使用色彩斑斓,极具设计感的图示来展现他的产品,可能并不精确,但是在他们的设计理念中声音也并不需要精确到像飞机跑道般一样的频响曲线,这是一种特殊的不求甚解的美,他们非常明确的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个性与特点。不论是适用的乐器,以及频响曲线还是仅仅是使用LOW MID HIGH来表现的频率特征。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们蜻蜓并不是一只万金油的话筒,但是这还并不够。作为一个使用者我发现了更多它的特点。
这是一只声音紧凑而有一些轻微压缩感的话筒,并不是它对电平真的来做了什么,只是一种类似与使用了压缩的紧凑感(可以导入试炼场中的素材分析电平特点)。高频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恰到好处的是他的提升伴随着他的紧凑感让很容易像刀片一样划过耳膜的一些声音反而变得有爆发力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刺激。优点既是缺点,低频响应是一个软肋,它很难表现松弛,温暖,乃至深沉,但是比起其他的话筒他更激烈,更紧凑,中高频密度更高,更有力量感。其实这样的声音优势适应的并不仅仅是某种乐器这么简单,更妥当的分类应该是他适用于某种风格,甚至说是某种情绪色彩。所以接下来的试炼场就让我们抛开价格抛开厂牌,我们需要直视声音,全凭感觉的评价一下在说唱音乐上价格截然不同的三只话筒的表现。
音质篇(得分:4/5)
首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参赛选手与声源。
声源是我师弟,青春朝气又骚气的MC大民,GELEVEN乐队的说唱歌手。伴奏带是他个人新歌的一个DEMO,我尽可能的在调教中让三个话筒都达到最佳状态,当然我也要求他尽量要说的一模一样,结果还不错,除了唱词总错之外音色基本还是统一的……话放统一使用API的经典之作3124以保证话放上音色的相同与电平基本一致(话放忘了拍照了……)。
参赛选手甲:
自然是我们的BLUE DRAGONFLY,他是主角自然不能少,上边已经做了很多的介绍,不做赘述。
参赛选手乙:
Neumann U87 Ai
纽曼公司的臭街神作(无贬义,只是形容有多么多么的多),以万金油著称,应该是在中高端话筒中保有量最大的。曾几何时有一只U87是专业的代名词,哪个棚要是没个U87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话筒可承受声压级大,频响宽广,反应迅速,同样高频带有一种冷峻的亮。被诸多民歌手认同,因为他们这辈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的声音能不能再亮,再透一些,民歌的至高境界仿佛就是撕裂耳膜,穿透内脏。曾有位著名录音师的话我很欣赏:我花了几十万让你的声音变暗点,你丫让我再调亮?!!
参赛选手丙:
Neumann M149电子管话筒
纽曼的标准级别电子管话筒,能买蜻蜓大概4个,不属于那种染色很重的电子管话筒,纽曼的品牌设计基本上都是标准级话筒,参数优秀声音也很忠实,从不洒狗血的谋求某种特殊的特色。是录音棚最常见的东东,适用风格广泛。这个话筒也应该是非常常用的电子管话筒,通常用来拾取人声等,我也很喜欢用它拾取箱琴,电子管预放的反应速度会带来偏慢的反应速度,让声音更温润而个头更大,对齿音的润色也很出色。同时中低频也会带来额外的密度。
下边是听声不说话~我提供了三轨的干声文件,还有一套是在除了极少的一点点房间混响之外没加任何效果的与伴奏配合的声音。我就不多做点评了,大家听声音做判断。ABC三个话筒次序已经打乱,具体答案在下一页。
(友情提示:盲听测试的Flash载入会有些慢,请耐心等待一小会儿即可)
盲听答案&选购篇(得分:4/5)
答案来了:
A:M149 B:Dragonfly C:U87
我跟歌手也做了一些盲听测试,至少在歌手每次盲听中都可以准确的说出哪个是蜻蜓,我是操机员所以不是盲听……在看着的情况下也可以清晰的分出声音风格。至少在我们两个人的角度来说干声上必然是蜻蜓最优,而149的中低频密度更好,作为混音师来说可操作余地应该更大。87则没什么亮点,反应速度优于149,低频响应优于蜻蜓,但是我好像并不需要这么好的低频响应,基本上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以一个混音师onlycan和一个首都吃饭大学录音系的MC大民来说,我们毫无保留的选择了蜻蜓作为录制这类风格音乐的首选,其实我特意选择了价格差别很大的三款话筒,M149甚至可以买将近四个蜻蜓。事实证明并不是越贵的越好,贵的自然有贵的道理,但是艺术层面上来说还要看你对声音是如何设计的,而像蜻蜓这样一只性格特点如此突出的话筒来说,有这样一只话筒是幸福的,但是只有这样一只话筒也一定是悲催的……
抒情的尾声
一招鲜,吃遍天是我对蜻蜓的评价。确实,当我想要录制一个紧凑,有力度,高频颗粒感十足的声音时,我一定会想起这只蜻蜓,这就说明他成功了。即便是在混音 的领域如今风格与体系的分化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家都在谋求更加个性但有良好听众反响的声音,突破创新总是比墨守成规要难。这需要开阔的眼界,对经典声音 与经典体系更深入的了解,以及一颗执着创新的心,当然还有无数的失败。
说到风格与喜好,其实无所谓高低贵贱,简单来说有喜欢鲍鱼龙虾的就有喜欢吃卤煮炖吊子的,有喜欢红酒的就有喜欢二锅头,麦当劳里一口薯条一口茅台看着不搭调,清真馆子要猪肉炒饼也是作死的路数。
但是我要明确一点,好东西才有喜好和适用风格的问题。差的东西就是差的,别拿风格说事,地沟油就是地沟油,没有说好那一口儿的。不吃地沟油三天难受的。
对于BLUE来说他确实玩的是不走寻常路的个性路线,但是仔细推敲,塑造一个成功的个性也是需要花大功夫去做的,而且比谋求标准化的设计或是仿制别人的风 格会冒更大的风险。这需要大量的新技术储备以及与第一线的用户保持良好快速的联系,还好在这一点上BLUE有历史有积累。这也是为什么这么一个只有16年 历史的话筒厂牌能够快速发展至今,且依旧蒸蒸日上马不停蹄。怀着敬畏的态度去看待这样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我们会发现能够取胜的并不仅仅是标新立异或者旁 门左道,脚踏实地和持续的创新才是康庄大道。
每个评测的结尾都有假装客观的优缺点评价,但是我并不打算那么去做。
首先,我并不希望有人直接翻到最后一页看总结概括,请一字一字看完我写的所有内容。我有信心看完全文会比看几条总结来的有营养的多。
其次,只要是人做评测就一定会有偏颇,尤其是艺术方面,那么我不如甩开假装公平公开公正的嘴脸,我就是我——以一个已经购买了这个话筒并且使用了很长时间的我的角度来说说对于这支话筒的使用心得与感情。